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阴阳之道是什么意思(阴阳之道)

阴阳之道是什么意思(阴阳之道)

什么是阴阳之道?

中国上古文化研究的是太阳之下地球之上的事物,古人称作“天地万物”,而不去研究此外的事物或与此无关的东西。中国文化思想的内核是圣人创立的,具有超越普通人认识水平的非常高级的一种认知。而阴阳思想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创立的。

阴阳是什么?我们看《皇帝内经》的定义: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第一句,阴阳是天地之道。

天是什么,天不是指天空,指的是日月 运行之时间,是一个周期运行的时间概念。天地的道在哪?简单来说,就是日地之运行,日地运行产生阴阳,是阴阳之根本。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一年的寒暖交替与一天的昼夜变化。

第二句,阴阳是万物之纲纪。

万物也并非指物理学上的分子、原子,而是指地球上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人、动物、植物,以及山川、河流、大地等等,这是万物。纲纪指什么?就是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阴阳这个规定与约束中。

第三句,阴阳是变化之父母。

变化分为变与化,同性质转化是变,异形质转化是化。禾苗长成庄稼就是变,蛹化成蝶就是化。这句话的要点在于告诉阴阳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也就是世上一切的变化,都是由天地之道推动的。古人有感于草木一年四季从生到死的轮回过程,而推衍出世上一切物之变化都是由此推动的。说明阴阳是一种力量,也由此衍生出五行。

第四句,阴阳是生杀之本始。

生命有生有杀有死。阴阳的力量是交替运行的,阳推动生,阴推动杀。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生,生者要死,死后留下种子再生。孔子学易,感悟天地,尊阳而贬阴,讲仁爱,实际就是对生命的大爱。但世界一定是要平衡,法家却崇尚杀伐,以杀立法,也是从阴阳中感悟的一种思想。生杀之力,始于阴阳。五行各有生死,阴生阳死,阳生阴灭,自然运行之道也。

最后一句,阴阳为神明之府

神有沟通天地的意思,能沟通天地者,为神。第二层意思,神明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识。神明之府,就是能沟通天地者,他的思想就是悟得天地阴阳。这里有一点王阳明的思想:精神即世界。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人就是指他的精神,他的智慧,要合于天,这里就是合于阴阳。

什么是阴阳之道?

中国上古文化研究的是太阳之下地球之上的事物,古人称作“天地万物”,而不去研究此外的事物或与此无关的东西。中国文化思想的内核是圣人创立的,具有超越普通人认识水平的非常高级的一种认知。而阴阳思想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创立的。

阴阳是什么?我们看《皇帝内经》的定义: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第一句,阴阳是天地之道。

天是什么,天不是指天空,指的是日月 运行之时间,是一个周期运行的时间概念。天地的道在哪?简单来说,就是日地之运行,日地运行产生阴阳,是阴阳之根本。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一年的寒暖交替与一天的昼夜变化。

第二句,阴阳是万物之纲纪。

万物也并非指物理学上的分子、原子,而是指地球上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人、动物、植物,以及山川、河流、大地等等,这是万物。纲纪指什么?就是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阴阳这个规定与约束中。

第三句,阴阳是变化之父母。

变化分为变与化,同性质转化是变,异形质转化是化。禾苗长成庄稼就是变,蛹化成蝶就是化。这句话的要点在于告诉阴阳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也就是世上一切的变化,都是由天地之道推动的。古人有感于草木一年四季从生到死的轮回过程,而推衍出世上一切物之变化都是由此推动的。说明阴阳是一种力量,也由此衍生出五行。

第四句,阴阳是生杀之本始。

生命有生有杀有死。阴阳的力量是交替运行的,阳推动生,阴推动杀。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生,生者要死,死后留下种子再生。孔子学易,感悟天地,尊阳而贬阴,讲仁爱,实际就是对生命的大爱。但世界一定是要平衡,法家却崇尚杀伐,以杀立法,也是从阴阳中感悟的一种思想。生杀之力,始于阴阳。五行各有生死,阴生阳死,阳生阴灭,自然运行之道也。

最后一句,阴阳为神明之府

神有沟通天地的意思,能沟通天地者,为神。第二层意思,神明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识。神明之府,就是能沟通天地者,他的思想就是悟得天地阴阳。这里有一点王阳明的思想:精神即世界。中国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人就是指他的精神,他的智慧,要合于天,这里就是合于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5 阴阳应象大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第5 阴阳应象大论篇

原文诵读:

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参考译文: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翻译】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翻译】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翻译】水分为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人体的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不节而受损伤。

【原文】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翻译】味属于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于阳,所以趋向上窍。味厚的属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的作用,味薄的有疏通的作用;气薄的能向外发泄,气厚的能助阳生热。阳气太过,能使元气衰弱,阳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因为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害元气,而元气却依赖正常的阳气,所以过度抗盛的阳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元气。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阳,气味酸苦而有通泄功用的,属于阴。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发生偏生,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生,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生,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偏生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生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寒能伤形体,热能伤气分;气分受伤,可以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形体可以发生肿胀。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后及于气分。

【原文】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翻译】风邪太过,则能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则能发生红肿;燥气太过,则能发生干枯;寒气太过,则能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则能发生濡泻。

【原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翻译】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它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大怒,会损伤阴气,突然大喜,会损伤阳气。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离去形体了。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原文】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讲求人体的形态,分辨内在的脏腑,了解经脉的分布,交会、贯通有六合,各依其经之许循行路线;气穴之处,各有名称;肌肉空隙以及关节,各有其起点;分属部位的或逆或顺,各有条理;与天之四时阴阳,都有经纬纪纲;外面的环境与人体内部相关联,都有表有里。这些说法都正确吗?

【原文】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翻译】歧伯回答说:东方应春,阳生而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于筋,筋膜柔和则又能生养于心,肝气关联于目。它在自然界是深远微妙而无穷的,在人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为生化万物。大地有生化,所以能产生一切生物;人能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就能产生一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在地面上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原文】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翻译】南方应夏,阳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又能生脾,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徽,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原文】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翻译】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脾气关联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哕,在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的变动为思。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原文】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翻译】西方应秋,秋天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肺气关联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窍为鼻,在无味为辛,在情致的变动为忧。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原文】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翻译】北方应冬,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长骨髓,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肾气关联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致的变动为恐。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寒能伤血,燥(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抑制咸味。

【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翻译】所以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阴阳如血气与男女之相对待;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原始能力。所以说:阴阳是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原文】帝曰:法阴阳奈何?

【翻译】黄帝道:阴阳的法则怎样运用于医学上呢?

【原文】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翻译】歧伯回答说:如阳气太过,则身体发热,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亦为之俯仰摆动,无汗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见腹部帐满,是死症,这是属于阳性之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阴气盛则身发寒而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如见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的,是死症,这是属于阴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原文】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调摄阴阳的办法怎样?

【原文】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而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翻译】歧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其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一般的人,年到四十,阴气已经自然的衰减一半了,其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体觉得沉重,耳目也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十岁,阴气萎弱,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会常常流着眼泪鼻涕。所以说: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到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本来是同样的身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只知道强弱异形。不善于调摄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视调摄的人,就常能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强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更好了。所以圣人不作勉强的事情,不胡思乱想,有乐观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旷神怡,保持着宁静的生活,所以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保养身体的方法。

【原文】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翻译】天气是不足与西北方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边的聪明;地气是不足于东南方的,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及右边的强。

【原文】帝曰:何以然?

【翻译】黄帝问道,这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翻译】歧伯说:东方属阳,阳性向上,所以人体的精神集合于下部,集合于下部则夏部强盛而上部虚弱,所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如虽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了。

【原文】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翻译】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方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无形的清阳上生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他把人体上部的头来比天,下部的足来比地,中部的五脏来比人事以调养身体。天的轻清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嗌,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溪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六经犹如河流,肠胃犹如大海,上下九窍以水津之气贯注。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阳气,象天地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象阳热的火。所以调养身体而不取法于自然的道理,那麽疾病就要发生了。

【原文】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翻译】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至邪在肌肤才治疗;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脏才治疗。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原文】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翻译】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原文】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翻译】所以善于运针法的,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原文】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彪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翻译】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微衰退,然后刺之而愈。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之;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实症,则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在阴在阳,以辨别其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适宜用泻血法,气虚宜用导引法。

1、黄帝内经经典段落及名句

2、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背诵部分节选

3、《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4、《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

5、《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6、《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

7、《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8、《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

9、《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七篇 阴阳别论

10、《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

11、《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九篇 六节藏象论

12、《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0 五藏生成篇

注意: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

本头条发布的版权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当,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了解更多中医经典健康资讯,

敬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老中医周攻谋(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与医生成朋友,多个健康顾问,健康一生。

中医二羊内经笔记:黄帝内经中的“道”到底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中医二羊,我是一个铁杆中医粉,提倡学习中医以经典为首选。接下来我将以系列文章,总结我自己在学习黄帝内经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对这些问题怎么理解的,罗列出来供给初学者参考。

学中医大家都知道学习黄帝内经,我们去读黄帝内经第一篇就遇到一个问题。

黄帝问,上古的人可以活得很多久,甚至上百岁都是很自然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岐伯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句话中,这个“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什么是道?

岐伯说,知道“道”的人,生活可以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样就可以活得长久。

这个道是什么呢?是不是道德经中的“道”呢?

在我反复读完黄帝内经几遍后,我对这个道的理解和总结是这样的。

这个“道”很抽象,非常不好解释,正如道德经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既然太抽象不好理解,其实也不用太担心,岐伯会以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习以为常的东西为我们示例说明。

所以第一篇提出“道”很重要,第二篇讲四气,其实也就是自然四季的变化规律,让我自己去体会这个道。

概括起来,道就是四时,道就是四气,道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这个道可以具体一点吗,第二个线索就是阴阳。

阴阳可以落实道,接下来后面两篇就是讲阴阳。

把道具象化之后,可以用阴阳两个字来说明或者代表。所以学中医,从阴阳开始,最后化繁就简,落实道调理和治疗的时候又得回到阴阳。

所以,黄帝内经最重要的第二概念就是阴阳,在阴阳应象大论篇详解。

什么是阴阳?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到底什么是阴阳呢?内经又让我们观察自然,血气、男女、水火、左右就是阴阳。

还能更具体直白一点吗?

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这个就是阴阳。

大白话总结,自然界中,天是阳,地是阴;静是阴,阳是躁;阳化气,阴成形。

在人体呢?

首先看得见的,有形的是阴。看我们的身体,形体肌肉躯干四肢,这些肉身就是阴。

而这些肉身的背后的功能就是阳。

阳看不到,但是它是存在的,例如肌肉是阴,肌肉中的力量就是阳。

以人的整体肉身为阴,那人的“神”就是阳。如果没有了阳,大家可以去看看死人,尸体的状态就是只有阴没有神,没有阳的状态。

这个神很抽象,但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精神”、“气色”“神态”这些就是神。

随着我们深入的学习,对阴阳的感受会越来越深。阴阳从自然而来,研究人的身体,人的身体同样呈现出阴阳的运动变化。

阴阳的运动变化,简单概括,可以提炼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那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读中医经典,用经典一直在路上,我们下次分享。

我是中医二羊

一个铁杆中医粉。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中医是一种爱好,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

鬼谷子教你阴阳之道,读懂悟透,还你一个开挂人生

鬼谷子在开篇第一节就写到: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张或驰。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这两段意思是说,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属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所以,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运用阴阳之说,开合有度,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一邦一国,还可以说服整个天下。

2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先是刘备听司马徽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紧接着又有徐元直走荐诸葛,再到后来崔州平、石广元之流的一番举荐和烘托,让刘备对他产生了好奇,于是就有了刘备兄弟三人三顾茅庐的故事。

前两次的拜访都是无功而返,才会让刘备觉得幸福的果实来之不易,才会对他格外的珍惜和器重。

而当时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却有一番截然不同的遭遇。他没有像诸葛亮那般摆出高姿态,而是自降身价的将自己送货上门,于是当他投靠孙权时,为孙权所不喜。转投刘备时,一开始也并没有受到重用。

诸葛亮可谓善用阴阳捭阖,先是大家放风,“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又有朋友对他的举荐,这是“阳”,使刘备对他产生好奇,这是“阴”。刘备前两次拜访不见是“阳”,出山引起器重是“阴。”诸葛亮一生善用谋略,如何出山自是费了一番心思。

3

战国时期,司马熹为中山国中山成公、王、中山王三朝大臣,曾被赐予“死罪三世无不赦”的特权,王在铜器上留下的铭文中,对司马熹的才能和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就是这样的人,一生善以谋略立足,可谓熟用阴阳之道。

在司马熹还是策士,正想着如何谋求相位之时,中山国王同时宠爱的两个妃子阴姬和江姬,两人都想争做王后,故明里暗里使用手段,经常争斗。

策士司马熹见有利可图,便暗中派人游说阴姬的父亲,对他说:阴姬若是做了王后,自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没有做成,那就危险了,不但自己性命不保,恐怕还会连累你们全家。要是你们想让她成功,最好找司马熹出主意。

阴姬的父亲于是去找司马熹,请他设法帮助阴姬当上王后,答应事成之后重重报答。

司马熹于是去晋见中山王,对他说自己有使赵国弱而使中山国强大的办法。中山王听了非常高兴。连忙请他说下去,他说先要外出到赵国走走,刺探对方消息,再回来谋划强国之策。中山王给他备上礼物,他去了赵国。司马熹见过赵王,闲谈中说,原听说贵国出产美人,可我转了几天,没见过一位超过我国那位阴姬的。

赵王一听,来了兴趣,忙问长得怎么样?

司马熹绘声绘色的描述,漂亮的没法形容了,关键是她不光相貌好,还有帝后之相,那要是娶了她,还能托她的福相做天子呢。

赵王听的心痒痒,恨不得马上弄到手里,问道:可不可以把她弄到这里来?

司马熹故意顿了一下,悄声说,他是我们大王的宠妃,我怎敢添言?请千万别声张出去,是我讲了这些,否则我的脑袋就保不住了。赵王冷笑一声,咬了咬牙下定了非弄到手不可的决心。

司马熹回到中山国对中山王说,那赵王不是个好东西,只知道杀杀攻攻,还沉于酒色,爱玩女人。我已得到可靠消息,赵王看中了阴姬,正想法设法把她搞去。

中山王一听,勃然大怒,骂道,竟敢在我碗里抢食!看我不宰了他。

司马熹故作焦急的道,冷静,目前赵国比我们强大,我们能打得过他们吗?赵王硬来索取。不给吧,我国就亡国。给吧,大王您就会被天下人耻笑。连自己的妃子都保护不了。

快说怎么办吧?中山王又气又急,急不可耐的打断司马熹的话头,向他请教。

司马熹故意顿了一下,凑近前说,我有一个办法可以打消赵王的这个念头,大王立刻把阴姬册封为王后,这样赵王就会死了心,当今,还没有哪个人敢索要别人的王后做妻子的。即使赵王真有这样荒唐,其他国家也不会容忍他。

中山王于是马上把阴姬立为王后,赵王听后,果然也死了心。阴姬对司马熹千恩万谢,自然给了他不少好处。

我们来看一下司马熹是如何运用阴阳捭阖术的。派人放风给阴姬,帮她谋王后之位,是“阳”,真正目的是通过阴姬取得好处,自己谋利,这是“阴”。

他去赵国考察以谋兴国之策,是“阳”,暗中目的是为阴姬获得王后之位寻求外在压力,是“阴”。

见赵王,称赞阴姬美,漂亮是“阳”,暗中目的诱惑赵王试图霸占阴姬,构成对中山王的威胁,是“阴”。

把赵王要夺取阴姬的消息报告给中山王,是“阳”,暗中目的是逼迫中山王立阴姬为王后,是“阴”。

司马熹通过使用捭阖之法,阴阳手段,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赵国的压力,达到自己的真正目的,通过阴姬,捞取好处,为他以后谋取相位,成为三朝大臣奠定了基石。

由此可见阴阳之道的厉害,现代人同样生活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如果说话办事不讲策略,不注意方式的话,就会处处碰壁。与人打交道,也是一项技术活,学点阴阳之道,也许我们的路就会好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