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气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一响,沉眠在土里的虫子都醒了过来,所以这个节气叫做惊蛰。
惊蛰风俗
惊蛰吃梨
接寿习俗意思是祝家中长辈长命百岁。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儿女养育成人的家中长辈表示感谢和敬意。
诗词赏析
《东坡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唐·孟浩然
田家春事起,丁壮就东坡。
殷殷雷声作,森森雨足垂。
海虹晴始见,河柳润初移。
予意在耕稼,因君问土宜。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天气回暖较快。“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南方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北方地区也渐渐入春,春耕由南向北渐次展开。
END
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秒懂二十四节气
说到二十四节气,年龄稍长的可能会有所了解,年轻一辈的人却都不是很熟悉。今天小微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不懂的同学看过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春秋时期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到战国后期《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太阳从经度0开始,沿经度每15度的时间称为“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它每年运行360度,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公历2月3-5日交节。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公历4月04-06日交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公历4月19-21日交节。
立夏: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公历5月20-22日交节。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公历5月20-22日交节。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公历6月05-07日交节。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公历7月22-24日交节。
立秋:秋季的开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公历9月07-09日交节。
秋分:昼夜平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立冬: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
小雪:开始下小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20-21日交节。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用于指导农业活动,影响着成千上万家庭的衣食住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人民进步的果实。
阅读完后是不是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呢?有人会说,了解是大概了解了,但是二十四个好难记呀。没关系,小微附上一段小文,让你们速度记起来。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惊蛰最开始叫“启蛰”,为啥改名?日本为啥仍叫启蛰
今日(3月6日)是“惊蛰”节气。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何为“蛰”?
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节气在最开始时叫“启蛰”,到了汉景帝时才改为“惊蛰”。“启蛰”的寓意其实比“惊蛰”更准确,因为在初春之际中原地区一般是不会打雷的,用“启蛰”来说明万物复苏更准确些,汉景帝之前从没叫过“惊蛰”。为啥到了汉景帝之时改为“惊蛰”了?大家都知道,汉景帝名字叫“刘启”,古代皇帝最忌名讳,所以到了汉景帝上台,就把“启蛰”改为“惊蛰”了。
汉景帝刘启
同时,汉景帝在改“启蛰”为“惊蛰”后对当时的节气顺序进行了校正,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进行了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进行了置换,使得节气与气候更对应准确了些。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惊蛰”已使用数百年,出于民间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日本的文化起源于中国,因没有“启”字忌讳,所以日本至今仍使用“启蛰”一词。
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是啥意思呢?
一侯桃始华。
惊蛰之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在此时绽放,翠绿的树干,挂满娇艳欲滴的粉红,像害羞的姑娘,用暖声细语说着“春天快乐”。
二侯仓庚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春风和煦,阳光灿烂,仓庚从一条枝桠跳到另一个,唱着“春来到”。何为仓庚?黄鹂也,是最早感知春意的灵物,最为讨喜。
三侯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鹞鸇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布谷鸟鸣叫着春天
《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瞠目忍飢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鴙为虱,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在复本形者也。就是寓意着周而复始,又开启了新一轮生命的律动。
惊蛰一候之时桃花开,二候杏花开,三候梨花开。
目前正是桃花吐蕊之时,再过5天杏花开始吐蕊,再5天梨花开始绽放。
中国的节气应候还是很准确,很神奇的。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 综合自新华网、节气网。图片来自网络)
惊蛰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惊蛰节气的含义解释拼音读法介绍
[闽南网]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为惊醒,“蜇”为蛰伏,“惊蛰”就是惊醒入冬藏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是哪天 2019年惊蛰节气几月几日具体几点几分开始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拼音怎么读
惊蛰[ jīng zhé ]
惊蛰有哪些民俗习俗?
“打小人”驱赶霉运
“打小人”在广东和香港地区比较流行,通常在惊蛰这一天流行打小人,打小人并非诅咒,而是另外的一种祈福形式,求一个心里安慰,打小人的最佳时间是惊蛰日傍晚七点,地点则一般在阴暗的地方进行,例如桥底。香港民间传统会打小人,在铜锣湾鹅颈桥“打小人胜地”生意最好的梁婆婆燃点香烛,将纸小人放在砖头上,手执一只旧鞋,口中念念有词:“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无地走……”。手起鞋落打得拍拍响,再放入元宝盆烧为灰烬。
祭白虎化解是非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惊蛰吃梨
古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在陕西、山西及苏北一带流传有“惊蛰吃个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惊蛰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古代走西口者也取“离”的谐音,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后来,山西的人们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节气|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气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春雷一响,沉眠在土里的虫子都醒了过来,所以这个节气叫做惊蛰。
惊蛰风俗
惊蛰吃梨
接寿习俗意思是祝家中长辈长命百岁。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儿女养育成人的家中长辈表示感谢和敬意。
诗词赏析
《东坡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唐·孟浩然
田家春事起,丁壮就东坡。
殷殷雷声作,森森雨足垂。
海虹晴始见,河柳润初移。
予意在耕稼,因君问土宜。
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天气回暖较快。“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南方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北方地区也渐渐入春,春耕由南向北渐次展开。
END
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