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胸廓是哪个位置图片(胸廓是哪个位置)

胸廓是哪个位置图片(胸廓是哪个位置)

《人体解剖学》胸廓

胸廓(thoracic cage)是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和肋软骨,1块胸骨以及关节和韧带装置构成,形状近似圆锥形。

中文名

胸廓

外文名

thoracic cage

位置

胸腔壁

组成

12胸椎,12肋,1胸骨,肋间肌

拼音

Xiong Kuo

解剖结构

1、其特点是横径较长,前后径较短,上部狭小,下部宽阔。由胸廓构成的空腔称为胸腔,内有心、肺等重要器官。

2、胸廓有四壁及二口。前壁较短,由胸骨、肋软骨及肋骨的前端构成,略向前凸并斜向前下方,与额状面约成20度角。后壁略长,由胸椎及肋骨构成,略向后凸。胸廓的两侧壁由肋骨体构成。肋骨向前下方倾斜,以后又向内倾斜并与胸骨相连。

胸廓上口狭小,斜向前下方,其横径大于矢状径,由第1胸椎、第1肋骨、肋软骨及胸骨柄上缘构成。胸廓下口宽阔,斜向后下方,横径大于矢状径,由第12胸椎,第11、12对肋骨及第7至第10肋软骨构成。

3、肋骨之间为肋间肌。肋间肌分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两种。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的浅层,上起上位肋骨下缘,肌纤维斜行向前下方,止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肋间外肌收缩时,使胸廓横径和前后径增大,胸腔容积增加而形成吸气运动。肋间内肌位于肋间隙深层,起点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肌纤维斜向后上方,止于上位肋骨的下缘。肋间内肌收缩时,使胸腔上下和前后径变小,胸腔容积减少而形成呼气运动。

4、胸廓底部为膈肌。膈肌为向上膨隆呈穹窿状的横纹肌。膈肌收缩时,穹窿顶向下移动约1~7厘米,因而使胸腔的上下径增加。胸腔容积增大而形成吸气运动。深吸气时,膈肌穹窿顶下降可达6~10厘米。膈肌放松时,穹窿顶上升,使胸腔上下径减少,胸腔容积变小而形成呼气运动。

胸廓的形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胸廓的形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及生活条件有关。新生儿的胸廓矢状径略等于横径,胸廓呈桶状;6岁以后,横径逐渐增大;13岁时,胸廓与成年人相似;15岁后出现性别差异,女性胸廓上部与下部直径相差不大,胸廓短而钝圆形;男性胸廓各径比女性较大,胸廓近似上窄下宽前后略扁的圆锥形;老年人的胸廓因肋骨钙化,弹性减小,运动减弱,胸廓不塌,呈长扁形。成年人的胸廓可分为扁平形、圆柱形及圆锥形。肌肉和肺发育良好的人,胸廓宽而短,肌肉和肺发育欠佳的人,胸廓窄长,前后径较短而呈扁平形。圆柱形胸廓介于二者之间。

临床意义

胸廓的形态和健康状况有关。胸腔内脏器官和胸部骨胳的病理变化可使胸廓形态发生改变。如肺气肿病人,常有胸廓外观的改变,其胸廓的前后径与横径都增大,两者几乎相等,且肋平举,肋间隙加宽,胸廓呈桶状,称桶状胸。又如婴幼儿缺钙而患佝偻病时,骨胳变形,胸骨显著前突,尤以下部明显,胸廓前后径增大形成畸形,称鸡胸。一些严重消耗性疾病患者或极度消瘦者,其胸廓前后径和横径均缩小,前后径横径小得多,形成所谓的扁平胸。患有肺不张、肺萎缩或胸腔积液、胸壁肿瘤等疾病时,可出现胸廓两侧的不对称。因此观察胸廓外形是对疾病检查诊断的内容之一。此外,胸廓表面所的胸廓骨性特点常作为体检时的骨性标志。胸骨柄与胸骨体相交处略向前突出,称胸骨角。此处与第二肋骨相接,是计数肋骨和肋间隙的主要标志,以此作为基准,可以准确地确定诸如心尖搏动部位、各心音听诊区的位置等等。

相关疾病与治疗

1、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TIS)是指因胸廓发育不良而不能支持正常呼吸运动和肺脏生长发育的病症。胸廓畸形常与先天性脊柱畸形同时存在,且直接影响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效果

2、分型:Ⅰ型,肋骨缺如和脊柱侧凸;Ⅱ型,肋骨融合和脊柱侧凸;Ⅲa型,全小胸廓;Ⅲb型,狭窄胸廓。

3、治疗: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肺通过肺小泡细胞增殖获得生长,在这段黄金时期采取手术治疗有利于包括脊柱在内的胸廓各个组成部分的生长发育,使肺进一步获得生长发育。但早期,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均采用传统骨骼阻滞术,这种手术限制了脊柱和胸廓的生长,限制了肺的发育,势必影响肺小泡的增殖生长,带来新的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肺功能不全。针对这些缺陷,VEPTR技术应运而生。此手术的治疗目标主要是矫正和稳定脊柱畸形,保留它的生长潜能,改善胸廓的容积、对称性和功能。

Campbell等[9]提出了该手术的适应证:

(1)侧凸进展迅速,凹侧胸廓有3根以上的肋骨融合在一起,顶椎区有形态异常的椎体;

(2)侧凸凹侧胸廓的高度低于对侧的程度>10%(肺的活动空间<90%);

(3)进展性胸廓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严重减退;

(4)年龄大于6个月且骨骼系统未成熟。

《人体解剖学》胸廓

胸廓(thoracic cage)是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和肋软骨,1块胸骨以及关节和韧带装置构成,形状近似圆锥形。

中文名

胸廓

外文名

thoracic cage

位置

胸腔壁

组成

12胸椎,12肋,1胸骨,肋间肌

拼音

Xiong Kuo

解剖结构

1、其特点是横径较长,前后径较短,上部狭小,下部宽阔。由胸廓构成的空腔称为胸腔,内有心、肺等重要器官。

2、胸廓有四壁及二口。前壁较短,由胸骨、肋软骨及肋骨的前端构成,略向前凸并斜向前下方,与额状面约成20度角。后壁略长,由胸椎及肋骨构成,略向后凸。胸廓的两侧壁由肋骨体构成。肋骨向前下方倾斜,以后又向内倾斜并与胸骨相连。

胸廓上口狭小,斜向前下方,其横径大于矢状径,由第1胸椎、第1肋骨、肋软骨及胸骨柄上缘构成。胸廓下口宽阔,斜向后下方,横径大于矢状径,由第12胸椎,第11、12对肋骨及第7至第10肋软骨构成。

3、肋骨之间为肋间肌。肋间肌分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两种。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的浅层,上起上位肋骨下缘,肌纤维斜行向前下方,止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肋间外肌收缩时,使胸廓横径和前后径增大,胸腔容积增加而形成吸气运动。肋间内肌位于肋间隙深层,起点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肌纤维斜向后上方,止于上位肋骨的下缘。肋间内肌收缩时,使胸腔上下和前后径变小,胸腔容积减少而形成呼气运动。

4、胸廓底部为膈肌。膈肌为向上膨隆呈穹窿状的横纹肌。膈肌收缩时,穹窿顶向下移动约1~7厘米,因而使胸腔的上下径增加。胸腔容积增大而形成吸气运动。深吸气时,膈肌穹窿顶下降可达6~10厘米。膈肌放松时,穹窿顶上升,使胸腔上下径减少,胸腔容积变小而形成呼气运动。

胸廓的形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胸廓的形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及生活条件有关。新生儿的胸廓矢状径略等于横径,胸廓呈桶状;6岁以后,横径逐渐增大;13岁时,胸廓与成年人相似;15岁后出现性别差异,女性胸廓上部与下部直径相差不大,胸廓短而钝圆形;男性胸廓各径比女性较大,胸廓近似上窄下宽前后略扁的圆锥形;老年人的胸廓因肋骨钙化,弹性减小,运动减弱,胸廓不塌,呈长扁形。成年人的胸廓可分为扁平形、圆柱形及圆锥形。肌肉和肺发育良好的人,胸廓宽而短,肌肉和肺发育欠佳的人,胸廓窄长,前后径较短而呈扁平形。圆柱形胸廓介于二者之间。

临床意义

胸廓的形态和健康状况有关。胸腔内脏器官和胸部骨胳的病理变化可使胸廓形态发生改变。如肺气肿病人,常有胸廓外观的改变,其胸廓的前后径与横径都增大,两者几乎相等,且肋平举,肋间隙加宽,胸廓呈桶状,称桶状胸。又如婴幼儿缺钙而患佝偻病时,骨胳变形,胸骨显著前突,尤以下部明显,胸廓前后径增大形成畸形,称鸡胸。一些严重消耗性疾病患者或极度消瘦者,其胸廓前后径和横径均缩小,前后径横径小得多,形成所谓的扁平胸。患有肺不张、肺萎缩或胸腔积液、胸壁肿瘤等疾病时,可出现胸廓两侧的不对称。因此观察胸廓外形是对疾病检查诊断的内容之一。此外,胸廓表面所的胸廓骨性特点常作为体检时的骨性标志。胸骨柄与胸骨体相交处略向前突出,称胸骨角。此处与第二肋骨相接,是计数肋骨和肋间隙的主要标志,以此作为基准,可以准确地确定诸如心尖搏动部位、各心音听诊区的位置等等。

相关疾病与治疗

1、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TIS)是指因胸廓发育不良而不能支持正常呼吸运动和肺脏生长发育的病症。胸廓畸形常与先天性脊柱畸形同时存在,且直接影响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效果

2、分型:Ⅰ型,肋骨缺如和脊柱侧凸;Ⅱ型,肋骨融合和脊柱侧凸;Ⅲa型,全小胸廓;Ⅲb型,狭窄胸廓。

3、治疗:从出生到8岁这一时期,肺通过肺小泡细胞增殖获得生长,在这段黄金时期采取手术治疗有利于包括脊柱在内的胸廓各个组成部分的生长发育,使肺进一步获得生长发育。但早期,对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均采用传统骨骼阻滞术,这种手术限制了脊柱和胸廓的生长,限制了肺的发育,势必影响肺小泡的增殖生长,带来新的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肺功能不全。针对这些缺陷,VEPTR技术应运而生。此手术的治疗目标主要是矫正和稳定脊柱畸形,保留它的生长潜能,改善胸廓的容积、对称性和功能。

Campbell等[9]提出了该手术的适应证:

(1)侧凸进展迅速,凹侧胸廓有3根以上的肋骨融合在一起,顶椎区有形态异常的椎体;

(2)侧凸凹侧胸廓的高度低于对侧的程度>10%(肺的活动空间<90%);

(3)进展性胸廓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严重减退;

(4)年龄大于6个月且骨骼系统未成熟。

译文分享|骨盆-胸廓位置与颞下颌关节紊乱之间的关系及矫正训练

导语

颞下颌关节紊乱和头前移姿态这二者的关系在文献里已经被描述过多次。近期也有文献描述了颈椎的咀嚼结构和口颌系统的关系。在对一个颅颈-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人的康复计划进行评估时,这些关系是很重要的。目前有关于采用姿势训练对患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人治疗效果的研究,但是用骨骼肌肉生物力学的处理模式来控制头前移,改善和纠正颈胸关节位置的特定方法,却几乎没有书籍或文献提到过。

想要成功解决一位头前移客户的问题,需要我们对额状面上相关较弱肌肉恰当鉴别,同时在家庭训练计划中加入发展腹斜肌力量的内容,并且要让患者接纳这些需要他们来执行的每日训练活动——包括腹部肌群的向心和离心训练,这些训练不能牵动颈前侧或外侧肌群。生理学平衡模型已经在阐述牙齿咬合不正和头部姿势相关问题时讨论过,但是这个讨论没有集中于虽然与头前移相关但还在变化的问题上,如:枕骨下诱发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舌骨平衡、颈-颅下颌关节复合体的神经运动问题、下颌休息位垂直距离相关的理想姿势,或头前移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涉及到躯干-颈椎的旋转和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定肌肉生物力学模式,在解决额状面、矢状面和水平面的问题时已做过概述。因为关系到胸廓-骨盆稳定性问题的需求,治疗措施也在探讨当中。

胸廓-骨盆区域的力学影响概述

要全面理解骨盆位置是如何影响下颌的,临床医生需要熟悉骨盆-腰椎区和胸腰区、胸腰区和颈胸区、颈枕区和颅下颌区,以及颅下颌区和颈下颌区或舌骨区之间的主要代偿模式。得益于胸廓神经肌肉的功能及其促进作用,除了在解剖结构层面的理解之外,对肩胛胸壁关节、寰枕关节、舌骨复合体以及颞下颌关节的综合考虑会有所帮助。肩胛骨充当籽骨的功能,是维持颈肩稳定的肌肉力偶的中心;而下颌骨和舌骨在胸廓和颅骨之间起着籽骨的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的力偶的基础就是从骨盆开始的。

骨盆是躯干下部和腹部的一部分,是躯干和下肢的过渡区域。骨盆为会阴部、腹腔和胸腔提供支持,并影响它们的功能。由于骨盆支持人体体重并为强大的稳定肌群提供附着点,因此它的主要功能是把上半身轴向的重量传递到下肢骨上,抵抗压力以及其他外力。骨盆由髋骨、骶骨和尾骨组成,其中两块髋骨分别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骨盆上口的斜面与水平面大约成55度角。这个平面和连接骶骨岬到耻骨联合上边缘的线相一致。当这个角度超过60度时,矢状面上的胸腰-骨盆曲度会被一个高于正常的前凸状态所取代。这种脊柱前凸的增多会导致下腰部的椎体滑脱或退化,代偿性上胸段脊柱后凸和颈椎前凸的增加。

腹区连接胸廓和骨盆。它有一个没有围住后面的“肌腱壁”,这面壁包括腰椎和椎间盘。腹腔向上延伸到胸肋软骨的第四肋间隙,向下联通盆腔,并被多层腹壁肌肉围绕。腹腔可能是在决定人体姿势模式方面最有影响力的腔室之一。通过持续的维持和激活腹腔前外侧肌肉来保持胸腔前侧与腹腔靠近是人体生物力学最大的挑战之一。如果未能收缩膈肌与腹壁前外侧对抗而产生持续张力,就会导致胸腰段前凸,这会造成前侧胸腔抬高,附属呼吸肌过度使用,以及头前移姿态。

腹壁前外侧肌肉

腹壁前外侧有五块肌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横向的肌肉是扁肌,相比于腹直肌、锥状肌等竖直方向的肌肉,这些肌肉更多地参与了躯干旋转、呼气、吸气和胸腔下沉时的膈肌对抗。

表层的腹外斜肌以扁腱起自中下部肋骨,这些扁腱与前锯肌和胸肌肌腱相互交错。肌纤维经下中部,通过腱膜,与对侧的腹内斜肌腱膜相融合。

中间层的腹内斜肌上部水平斜向上走行,下部斜向下走行止于髂前上棘。腹内斜肌以联合腱附着于第十、十一、十二肋骨,腹白线,以及耻骨。中层的腹内斜肌是水平面动作的重要姿势性肌肉。其肌纤维与最深层的肌肉或腹横肌和腹内斜肌相融合,这对它在稳定胸廓的情况下运动骨盆骨盆或者在稳定骨盆的情况下运动胸廓是有帮助的。有了这块肌肉,水平面上的旋转,胸腹在矢状面的屈曲,以及在额状面上的侧屈伴躯干旋转都成为可能。单侧腹内斜肌弱会造成躯干两侧不对称,导致同侧骨盆旋前,也就是单侧脊柱前凸,也会造成躯干向对侧方向的旋转。这种躯干的旋转反过来使得对侧躯干后侧的反旋转肌群代偿性活动过度。背部伸肌由于反旋转活动导致的过度使用会造成颈胸的旋转需求、替代式的呼吸模式、颅后旋转、枕下压迫,以及所有其他的头前移姿态表现。因此,为了减少这种水平面上的不对称性,维持每组斜肌的力量非常重要。否则,胸廓和上肢浅层的肌肉代偿性活动将会促使头前移姿态的发生。

胸壁后群肌肉

胸壁后群肌肉,也就是背部外在肌肉,将上肢附肢骨固定在躯干骨上。如果没有这组肌群,上肢就不会受躯干的完全控制,反之亦然。胸壁后群肌肉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四块肌肉。由于背阔肌是背肌中最宽大的肌肉,因此它对胸腰段脊柱前弯、前侧肋骨抬高以及头前移姿态影响最大。背阔肌使身体相对上臂侧屈,或使上臂相对躯干伸展、内收、内旋,其近端附着于下胸段六块椎体的棘突、胸腰筋膜、髂嵴,远端止点位于肱骨的结节间沟。

胸腰段脊柱前凸角度增大仅次于腹壁前外侧肌力薄弱,也是造成肱骨内旋时背阔肌短缩及过度紧张的原因,就像不正确的胸腔位置和前侧肋骨上抬会造成肩胛-肱骨力偶失衡一样。当单独进行腹斜肌的强化练习时,通过规律的牵伸来维持背阔肌的长度是很重要的(图1)。如果不能把这两个步骤结合起来——强化腹肌和牵伸背阔肌,腹斜肌就会在拉长的状态下强化,而背阔肌则会在缩短的状态下加强,这会进一步加剧肋骨上提、头前移姿态以及颅骨后旋转。其他提起肋肌和胸廓的肌肉,如上后锯肌、肋提肌、肋间外肌以及肋下肌也会短缩。背阔肌主要与胸大肌形成力偶关系,它们共同有力地使肱骨内收。

图1 骨盆后倾下的背阔肌竖直悬挂

胸壁前群肌肉

胸大肌是使肩胛带产生动作的四块肌肉之一。胸小肌、锁骨下肌和前锯肌对于保持肩胛骨和上段胸椎的稳定性十分重要,但是胸大肌是唯一能对抗过紧的背阔肌的肌肉。胸大肌纤维覆盖了胸廓的上半部分,它分别在锁骨和胸骨肋骨部有一个头,它们都附着在肱骨结节间沟的侧缘。胸大肌在锁骨部附着于锁骨中间前面,胸肋部附着于胸骨、上端六个肋软骨以及腹外斜肌纤维腱膜的前表面。除了使上肢在冠状面内收以及在矢状面伸展,胸大肌还与同侧的腹外斜肌和对侧的腹内斜肌协同作用,在水平面使躯干旋转。

因为手主导的运动需要胸椎向对侧旋转,因此右侧优势手的活动通常会通过右侧背阔肌、胸大肌,以及左侧胸大肌的代偿活动来促进上胸段向左侧的旋转。由于与此相关的前侧肋骨位置的抬高,这些肌肉在胸骨和胸椎旋转时也会变得短缩、紧张以及过度使用。同时保持这些肌肉的正常长度很重要,因此,如果腹斜肌的力量训练想要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对称的胸椎-骨盆中立位就需要维持住。当在进行单独的腹斜肌力量训练时牵伸或拉长这些肌肉也是很重要的(图2)。

图2 胸大肌在骨盆后倾体位下的仰卧位牵伸

前侧肋骨上提和骨盆旋前的生物力学解释

如果休息状态下呼气困难,吸气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挑战。由于膈肌和腹斜肌之间不恰当或不平衡的张力的存在,可能会引起呼吸困难、过度通气、反常呼吸、膈肌张力过大以及呼吸不同步等问题的发生。如图3所示,前侧肋骨上提仅次于骨盆旋前,对一个右侧优势手者的骨盆-胸椎和胸椎-上肢肌肉系统的力学影响,是可以通过特定的单侧腹斜肌加强、背阔肌牵伸,以及单侧的胸大肌牵伸来进行纠正的。对骨盆-胸椎位置和颈椎-颅下颌平衡的全面管理需要对这些肌肉进行正确的肌肉力量测试。然而,对躯干两侧的肌肉都加入牵伸和力量训练,会减少可能发生的姿势性不对称,也会在费时的职业、激素、娱乐、呼吸或站姿活动时段,减少由上述肌肉导致的代偿模式。

图3 左前侧肋骨抬高(左肋外翻)和骨盆左前旋(左侧单侧脊柱前凸症)对胸壁前后群肌肉

当斜方肌上束在日常活动中过度紧张时,肩胛提肌和胸锁乳突肌也一定会在活动中紧张,因为它们的近端附着点都在颅骨和第一颈椎上。这些肌肉成为呼吸机能错乱、颈椎后伸、呼气时同步性失活以及下颌骨打开的习惯性动作的主要肌肉。为了减少这些活动并恢复颅后旋肌肉和前侧降低肋骨肌肉之间的协调,腹斜肌肌力就必须适当加强,并要在胸腹部和腹部-骨盆部分的左右两侧保持力量平衡。用足够强或者比其拮抗肌更强一些的腹斜肌力量来对抗胸壁前后群肌肉系统是很重要的,否则头前移姿态和相似部位的一些不好的问题就会发展出来。发展腹斜肌力量和其拮抗肌的力量同等重要,但是不能牵涉到斜方肌上束、颈前肌肉系统以及胸壁的前后群肌肉系统。

减少颅颈活动的腹斜肌训练

下面的腹斜肌练习在进行时不会用到斜方肌上束和颈部肌肉系统:

气球的4“入”3“出”练习

气球的4“入”3“出”练习步骤如下(图4):

图4 气球的4“入”3“出”练习

初始体位:

仰卧位,屈髋屈膝90°,双脚放在墙上或者地面上。

把你的左手或右手举过头顶,用对侧手握住气球。

骨盆后倾,同时保持下腰段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贴紧床面。

方法细节:

用你的鼻子吸气,然后慢慢吹气到气球里。

舌头顶住上颚停3秒,防止气体从气球中流出。

用鼻子再次吸气,在此期间不要捏住气球的颈部。

用手稳定住气球,再次慢慢吹气。

吹气时颈部和面颊不要紧张。

第4次呼吸之后,捏住气球颈部,把它从你的嘴边拿开,然后放出里面的气体。

仰卧位加支持垫90-90腿抬离墙面的练习

仰卧位加支持垫90-90单腿交互抬离墙面练习步骤如下(图5):

图5 单腿交互抬离墙面练习 A.初始体位 B.方法细节

初始体位:

仰卧位,屈髋屈膝90°,双脚放在墙上。

在骶骨下放置一个支持垫(3-4英寸)。

双手置于肋骨处。

方法细节:

骨盆后倾,同时收缩下腹肌使下腰段贴紧床面。

建立并维持规律的膈式呼吸。

一只脚抬离墙面(1-2英寸),而另一只脚后跟在墙上休息。

把脚放回墙面,另一条腿重复动作。

仰卧位单腿相互交替抬离墙面(步进式)练习

仰卧位单腿交替抬离墙面(步进式)练习的步骤如下(图6):

图6 仰卧位单腿相互交替抬离墙面(步进式)练习

初始体位:

仰卧位,屈髋屈膝90°,双脚放在墙上。

在骶骨下放置一个支持垫(3-4英寸)。

双手置于肋骨处。

方法细节:

骨盆后倾,同时收缩下腹肌使下腰段贴紧床面。

建立并维持规律的膈式呼吸。

保持双腿与墙面垂直,把右脚或左脚抬离墙面(1-2英寸),而另一只脚后跟在墙上休息。

把脚放回墙面。

把第一只脚放回墙面之后,另一条腿重复动作。

仰卧位腿交替抬离墙面(蹬车式)练习

仰卧位腿交替抬离墙面(自行车式)的练习步骤如下(图7):

图7 仰卧位腿交替抬离墙面(蹬车式)练习

初始体位:

仰卧位,屈髋屈膝90°,双脚放在墙上。

在骶骨下放置一个支持垫(3-4英寸)。

双手置于肋骨处。

方法细节:

骨盆后倾,同时收缩下腹肌使下腰段贴紧床面。

建立并维持规律的膈式呼吸。

保持两侧小腿与墙面垂直,把右脚或左脚抬离墙面(1-2英寸),而另一只脚后跟在墙上休息。

在你的脚放回墙面时,抬起另一只脚。

继续这个交替的运动模式,即一只脚离开墙面时另一只脚向着墙面方向运动,期间不要用到颈部肌肉。

仰卧位腿交替抬离墙面(蹬车式)和向左后方旋转骨盆练习

仰卧交替抬腿(蹬车式)和左后方向旋转骨盆的练习步骤如下(图8):

图8 A-E仰卧位腿交替抬离墙面(蹬车式)练习

初始体位:

仰卧位,屈髋屈膝90°,双脚放在墙上。

在骶骨下放置一个支持垫(3-4英寸)。

双手置于肋骨处。

方法细节:

骨盆后倾,同时收缩下腹肌使下腰段贴紧床面。

建立并维持规律的膈式呼吸。

把你的右脚或左脚抬离墙面(1-2英寸)。

把另一只脚抬至相同位置。

缓慢向右或向左侧旋转膝盖。

用右脚尖碰墙。

右脚尖离开墙面的同时缓慢把左脚尖放到墙上。

继续这个交替的运动模式,即一只脚离开墙面时另一只脚向着墙面方向运动,期间不要用到颈部肌肉。

骨盆交替后旋和双腿交互抬离墙面练习

骨盆交替后旋和双腿交互抬离墙面的练习步骤如下(图9):

图9 A-C骨盆交替后旋和双腿交互抬离墙面练习

初始体位:

仰卧位,屈髋屈膝90°,双脚放在墙上。

在骶骨下放置一个支持垫(3-4英寸)。

双手置于肋骨处。

方法细节:

骨盆后倾,同时收缩下腹肌使下腰段贴紧床面。

建立并维持规律的膈式呼吸。

把你的右脚或左脚抬离墙面(1-2英寸)。

把另一只脚抬至相同位置。

缓慢向右或向左侧旋转膝盖。

用双脚脚尖同时碰墙,然后同时抬离。

缓慢向对侧旋转膝盖,重复双脚同时碰墙同时抬离的动作,在此期间下腰部不要弓起来。

侧卧位膝碰膝练习

侧卧位膝碰膝的练习步骤如下(图10):

图10 侧卧位膝碰膝练习

初始体位:

右或左侧卧,背部微弓,骨盆中立位。

双脚尖点墙。

把下面的手臂伸到头顶,上面的手张开撑床。

方法细节:

位于上面的髋部向前转动,这样一来位于上面的膝盖就会在下面的膝盖前面。

向上抬起上面的膝盖。

保持上面膝盖抬起的姿势,然后抬起下面的膝盖至上面膝盖处。

放下下面的膝盖;再放下上面的膝盖。

侧卧位90-90交叉练习

侧卧位90-90交叉的练习步骤如下(图11):

图11 侧卧位90-90交叉练习

初始体位:

仰卧位,下半身转向右或左侧,与双膝指向的方向同侧的那只手臂抬起,上臂与大腿相平行。

另一侧的手越过脸颊去摸对侧的耳朵,同时肘关节竖直上指。

方法细节:

微微抬起上半身向双膝所指的一侧旋转,同时将最上面的髋部向前转动(膝关节就会向前动)。

90-90交叉练习

90-90交叉的练习步骤如下(图12):

图12 A-C 90-90交叉练习

初始体位:

仰卧位,屈髋屈膝90°,双脚放在墙面上。

把你的右手或左手放到头后面。

另一侧的手越过脸颊去摸对侧的耳朵,同时肘关节竖直上指。

方法细节:

骨盆后倾,同时收缩下腹肌使下腰段贴紧床面。

建立并维持一个膈式呼吸速率。

把与放在头后的手相同侧的髋部向前转动,这样一来这一侧的膝盖就会略微高于对侧。

较高的膝盖向对侧肘关节方向运动。

保持该侧髋部旋前姿势,上半身向膝关节方向旋转。

躯干旋转练习

站立位的躯干旋转练习

站立位躯干旋转练习步骤如下(图13):

图13 A-D站立位躯干旋转练习

初始体位:

把弹力带塞入门缝中,与肩关节同高,用右手或左手握住弹力带。

背对着门竖直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指向正前方。

肘关节在体侧弯曲90°。

方法细节:

重心转向弹力带侧的对侧,并越过下肢。

弯下后背,以对侧不动的膝盖为轴转动躯干,同时手持弹力带下拉,跨过对侧不动的膝关节。

保持这个姿势,持弹力带的手同侧的膝关节屈曲,腿抬起。然后缓慢伸展持弹力带的手臂,在此期间需要以对侧腿保持平衡3-6秒。

坐位的躯干旋转练习

坐位的躯干旋转练习步骤如下(图14):

图14 坐位躯干旋转练习 A.初始体位 B.方法细节

初始体位:

把弹力带塞入门缝中,与头同高,用右手或左手握住弹力带。

背对着门坐在椅子上,脚尖冲前,肘关节置于体侧。

方法细节:

持弹力带侧手臂向前拉,同侧的髋部向前转动,同时向对侧旋转躯干。

总结

这篇文章讨论了胸椎-骨盆位置和颅颈排列之间的基本关系。胸壁前后群肌肉系统在三个平面上受到胸廓和骨盆位置以及胸腔、腹部和骨盆力量的影响,这项论述支持了通过特定的腹斜肌力量训练来改善头前移姿态和可能伴随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的观点。尽管有研究证明姿势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腰椎前凸或骨盆前倾和腹肌功能之间联系不大,但是也有很多治疗师在处理口面部疼痛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时加入了姿势稳定训练。现在几乎没有文献研究讨论腹斜肌力量薄弱对颅颈排列的影响。因此,这篇文章阐述了胸椎-骨盆对头前移姿态的力学影响、腹壁前外侧肌肉、胸壁前后群肌肉,以及前侧肋骨抬高和骨盆前旋的生物力学原理,为治疗师处理相关问题时给患者增加腹斜肌力量训练,同时伸展背阔肌和胸大肌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文章提供了减少颅颈活动的特定腹斜肌训练的具体方法,供大家参考。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可能由骨骼排列的姿势性问题发展而来,这些问题会影响抗重力方向上的肌肉系统,这些肌肉对维持良好的颅颈姿势和健康十分重要。如果胸壁前群肌肉失去柔韧性,膈肌未能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腹斜肌力量不足,或胸椎-骨盆位置与对称性不佳,那么头前移、圆肩姿态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可能就会发生。

翻译:宋赟

审译:张魏磊

美背杀手—翼状肩胛

最近有小伙伴问我,你看我驼背还有救吗?我让发图,丫给我发了个侧面,看着背确实挺厚。然后我让发背部的图,点开图的瞬间我虎躯一震,这分明是个大平背,配上了俩翘起来的肩胛骨。于是我写了这篇文。

这所谓的驼背,究竟是什么

像这样肩胛骨翘起来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称作翼状肩胛。翼状,就是像翅膀一样,也就是之前火了一阵的蝴蝶骨。来看图说话

那有人要说了,为什么长模特身上很好看,搁我们身上就看起来像驼背了呢?道理很简单粗暴,因为人家瘦(我也很绝望)。这里插个嘴,不能因为流行审美是这样就追求这样,这可不是健康的状态!

从外观上看,翼状肩胛就是这么个情况。

接着我们深入分析一下,到底翼状肩胛是怎么回事

先从骨骼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小白和模特的肩胛骨

背面观

翼状肩胛骨

正常肩胛骨

可以看出翘起的肩胛骨会在背部形成一个突出的大包,影响美观。

侧面观

翼状肩胛骨

正常肩胛骨

从侧面很明显可以看出,比起正常肩胛骨乖乖贴在胸廓上,飞起来的肩胛骨存在感要强很多。这就导致了小白从左侧看,要比右侧厚一些。就是这样,让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是驼背,为了挺拔不断的挺胸挺胸挺胸,结果看着还是驼,而背已经平了。说到这里又想插句题外话了,方向不对的努力,真的是做无用功。。。

现在咱们知道了翼状肩胛是肩胛骨的问题,不过想要矫正,不可能像小白一样,找个钉子给钉住了。那用啥固定呢?用肌肉!现在的妹子大多谈肌肉色变。

实际上正是肌肉量的不足,导致了女性身体各种不稳定!

扯远了。。。接着说回翼状肩胛。

扯太多肌肉大家也没耐心看,就主要说说导致肩胛骨翘起的肌肉吧。胸小肌首当其冲。

胸小肌可以把肩胛骨往前拉。如果没有一个力与之抗衡,肩胛骨就翘起来了。

那么可以与之抗衡的力由谁提供呢?看图说话

菱形肌

前锯肌

斜方肌

前两个大家可能不熟,斜方肌部分妹子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我还蛮怕她们冲我嘶吼,你开什么玩笑??让我练这个???我脖子练粗了你赔得起么!!!我当然赔不起,咱就练下斜方肌,不粗脖子,莫慌。不练下斜方肌,肩胛骨下角会突出,就像小白一样。至于前锯肌和菱形肌,大家看图。不多说,反正就是很弱,需要加强。

理论部分结束,接下来就是撸起袖子准备实操。

首先进行胸小肌的松解

上面说了,胸小肌拉住了肩胛骨,别看这玩意小,厉害着呢。圆肩,溜肩,和正在说的翼状,都跟它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要惩罚它,让它疼。看上一段的图片找到胸小肌位置然后,疯狂的揉捏按压,逼着胸小肌放过肩胛骨。

接着就要训练了

先锻炼前锯肌

双手在胸前并拢且弯曲,肘部贴紧,将肩胛骨往前推(也就是保持这个状态把手臂尽量往前伸),然后尽力往上举,记得时刻保持手臂贴紧,注意不要耸肩!!!这个动作做15次,做4组。

再锻炼菱形肌

坐姿,背部挺直,头在中立位,然后将手臂向后展开,拇指朝上,持续发力挤压背部,还是注意不要耸肩!!!这个动作保持30秒为一组,做四组。

最后锻炼下斜方肌

将单侧手臂上举并耸肩,然后往下沉肩,重点沉肩!!!耸肩只是为了帮忙找的沉肩的感觉~重复这个动作。这个动作一侧15次,两侧做完为一组,做四组。

训练计划就是这样,要坚持做吼!

咱们下期再见!

肺及胸廓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或生理变异

肺不发育和肺发育不全

01

病例一

简要病史,女,64 岁, 胸闷 2 个月, 咳嗽、咳痰伴发热 3 天。

影像所见:

图 A、C : 胸部 CT 平扫肺窗, 示左肺呈片状密度增高影, 其中仅见少量支气管影,

右肺纹理增多增粗, 见散在索条影及斑片状模糊密度增高影, 右肺部分透亮度增高, 见囊样透亮无肺纹理区; 图 B、D : 纵隔窗示双侧胸廓对称, 双侧肋间隙正常, 左肺萎陷, 其内仅见少量支气管影, 远侧为圆柱状盲端, 纵隔及气管左移。右侧胸腔见少量积液。

诊断:左肺发育不全, 伴纵隔疝形成, 右肺部分代偿性肺气肿, 并右肺少许炎症, 右侧胸腔积液。

术后病理 (图 E) 证实为:左肺发育不全及肺不张。

02

病例二

简要病史,男,50 岁,咳嗽、咳痰 1 周。

影像所见:

图 A、C、E :CT 平扫轴位及冠状位示右肺尖见少许境界清楚斑片、条索影, 右肺中叶支气管未见显示, 右肺中叶及下叶萎陷并见多发囊状及串珠状气体密度影, 大小不一,周围见片状实变影, 邻近肺组织透亮度增高。图 B、D、F :CT 平扫轴位及冠状位示右中肺支气管缺如, 右中、下肺体积缩小, 呈三角形软组织密度影, 内见多发囊状及柱状扩张支气管, 远端呈扩张的圆柱状盲端, 纵隔稍向右侧移位。

影像初步诊断:右中、下肺发育不全, 继发支气管扩张、右下肺部分代偿性肺气肿。

病理诊断:术后病理证实为: 右中、下肺发育不全

概述

肺不发育和肺发育不全 (agenesis and hypoplasia of the lung) 系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个阶段肺芽发育障碍所致, 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 大多同时并发其他发育缺陷, 较常见的有肺动脉的发育不全和缺如, 心血管发育畸形, 先天性膈疝和脊椎发育异常等。

肺不发育或肺发育不全可分为以下病理类型:①肺不发育;②肺发育不全;③肺叶发育不全。不明原因反复出现的呼吸道感染就应考虑是否存在先天性肺发育不全, 诊断需非常慎重, 首选 X 线检查, 不能确诊者可行 MSCT 及肺动脉灌注扫描一般均能明确病因。

肺不发育和肺发育不全的影像学表现如下。

X 线:①一侧肺不发育: 在 X 线胸片上见患侧胸腔密度均匀致密, 其内缺乏充气的肺组织以及支气管影和血管纹理的痕迹, 心脏和纵隔结构均移向患侧, 患侧的横膈面显示不清, 对侧正常肺呈不同程度的代偿性肺气肿, 以致横膈下降, 膈面变平, 过度膨胀的肺可形成纵隔疝。如果同时见到脊椎有半椎体畸形则很有助于诊断。②一侧肺发育不全: 患侧肺组织充气不良或均匀的致密阴影, 纵隔向患侧移位, 健侧可见肺野透亮度增高。支气造影检查显示患侧支气管分支数目少、管径小, 末端可有囊状扩张。③肺叶发育不全: 肺体积缩小、密度高, 邻近肺野出现代偿性肺气肿。支气管造影见肺叶支气管细小或闭塞, 可见支气管囊状或柱状扩张。

CT:①一侧肺不发育: 患侧胸腔内无充气的肺组织以及支气管影、血管纹理, 健侧肺呈不同程度的代偿性肺气肿凸向患侧, 形成纵隔疝。CT 检查可发现患侧肺动脉缺如。②一侧肺发育不全: 患侧肺组织充气不良, 主支气管细小, 增强扫描可见患侧肺动脉细小, 有时可见静脉回流异常。③肺叶发育不全: 肺体积缩小、密度高, 呈三角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通常位于肺的纵隔面, 病灶尖端指向肺门, 增强扫描病灶内见多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囊样结构。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neonatal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NHMD)

简要病史:男,10 小时, 呼吸困难伴活动减少 3 小时。

影像所见

胸部正位片示:胸廓大小、形态正常, 双侧对称, 构成胸廓诸骨质未见异常

双肺透亮度减低, 双肺纹理消失, 双肺内见大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 其内隐约可见充气扩张的支气管影, 心缘、双膈面及双侧肋膈角消失。

影像初步诊断: 双肺改变考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概述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 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 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本病主要见于早产儿、刮宫产儿, 或有窒息史、孕母有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其发病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有密切关系。

NHMD 病理表现为肺组织高度淤血、萎缩, 呈紫红色, 坚韧似肝。显微镜下可见肺组织为广泛性再吸收性肺不张, 绝大多数肺泡及肺泡管呈不同程度的萎陷, 肺泡间壁相互贴近,肺脏仅有扩张的肺泡管和细支气管, 其壁附一层均匀而无结构的嗜伊红物质, 即透明膜。

由于本病并发症多, 进展迅速, 死亡率高, 故需尽早正确诊断。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影像学表现为:

(1) 磨玻璃阴影: 由于肺泡萎缩、肺泡间隔和气腔内充填富含血浆蛋白的液体造成气腔充气减少、肺结构变形及间隔间质增厚, 从而致肺密度增高, 当肺泡未被液体完全充填或完全塌陷时, 肺密度仅轻度增高而表现为磨玻璃影, 是本病的主要征象。

(2) 微小结节、小结节、腺泡结节: 由于肺泡腔、初级小叶、腺泡的塌陷或液体的完全充填, 可以使肺泡腔、初级小叶、腺泡水平的肺密度增高而表现为相应大小的结节状影, 同时间质的增厚在其轴位像上表现为微小结节, 主要分布于肺的外围部。

(3) 细网结节影: 是因为肺泡间隔内富含血浆蛋白的液体以及肺泡壁上纤维性透明膜致肺泡间隔增厚, 当这些增厚的间质存在于磨玻璃影中而未被实变或塌陷的肺组织所掩盖时, 则表现为细网结节影, 因而亦反映了肺部轻至中度的损害程度。

(4) 斑片状、片状、大片状影: 可见斑片状、片状、大片状影, 甚至 「 白肺 」 改变, 并按肺叶肺段分布, 反映了肺泡塌陷和 (或) 富含血浆蛋白完全充填肺泡, 发生于肺小叶、肺亚段、肺段、肺叶甚至整个肺部水平。

(5) 支气管扩张: 可见发生于肺外围或终末细支气管以下支气管扩张, 呈短尖细状或短秃树枝状,CT 上表现为囊泡状和不规则扩张的支气管影, 是因为肺泡的萎缩或被液体充填是机体气体交换功能降低, 为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 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小气道代偿性过度充气, 因而被动性扩张。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充气支气管征是本病特征性影像学征象。同时发生于小叶水平的细支气管扩张还可见于小叶性肺炎、结缔组织性肺病、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肺疾病。

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

简要病史:男,1 岁 4 个月, 反复咳嗽、咳痰 1 个月余

影像所见:图 A、C : 为 CT 平扫轴位、冠状位重建肺窗, 示左侧胸廓较对侧小, 右下肺见多发大小不等囊状无肺纹理透亮影, 类似蜂窝状改变, 囊间为不规则厚薄不等密度增高影。图 B、D : 为 CT 平扫轴位、冠状位重建纵隔窗, 示右下肺病灶区部分间隔呈软组织密度影。

影像初步诊断:右下肺多发囊状透亮影, 考虑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

概述

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 (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CCAM) 系胚胎7 ~10 周由于胎儿肺芽发育过程中受未知因素影响而致细支气管发育停滞, 肺泡不发育并引起的肺间质大量增生, 形成一团与正常支气管相交通且有单独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杂乱无章的肺组织。按病理组织学分为 3 型:①Ⅰ型 (大囊肿型): 存在直径 >2 cm 的大厚壁囊腔, 周围可有小囊腔; 囊腔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囊壁周围可有平滑肌和弹力纤维, 大囊之间或邻近大囊肿内有肺泡样结构。②Ⅱ型 (多发小囊肿型): 病变以多发分隔的囊腔为主, 最大囊腔直径多小于 l cm, 囊肿内衬立方或高柱状纤毛上皮, 很少为假复层上皮。③Ⅲ型 (实质性肿块型): 病变大体上类似肺组织肿块, 主要表现为实性占位,

无肉眼可分辨的囊腔。

基于其病理分型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 3 种:①大囊型: 可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为 X 线平片上气胸样改变, 占据大部胸腔的单个含气大囊; 另一种为 X 线表现大小不等的多发囊状改变。②小囊型: 表现为大小相近的多发蜂窝状小囊样改变, 多数为薄壁含气囊腔, 伴发感染时囊壁增厚。③实性型: 表现为类似肺肿块、肺不张的改变,X 线表现为双下肺多发致密实变影。

肺奇叶

简要病史男性,47 岁, 主诉无不适, 常规体检。

影像所见:图 A ~E : 图 A、图 B 肺窗像及图 E 肺窗三维重建像。图 C、图 D 纵隔窗平扫及动脉期像均可示右肺上叶可见走行变异的奇静脉, 在较高位置汇入上腔静脉, 被奇静脉分隔的右肺上叶内侧部分即为奇叶, 在奇静脉弓上方可显示奇叶与右肺上叶之间有边界清晰、略向外凸的细弧线状的叶间胸膜存在, 为奇静脉裂。图 F : 正位胸片上可见由右肺尖向内、向下达肺门上方的细线条状影, 其终点呈一倒置的逗点状, 为奇裂和奇静脉断面的垂直投影。

影像初步诊断: 右上肺奇叶畸形。

概述

肺奇叶 (pulmonary azygos lobe) 为肺解剖变异的少见类型, 男性多于女性。奇叶多发生于右肺上叶纵隔侧。肺奇叶发生的根本原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胚胎时期奇静脉弓不随心脏大血管在纵隔内下降, 而是游离于肺内并连同胸膜下行所致, 此时奇静脉连同胸膜在肺叶内侧形成一条深的切迹, 称之为奇静脉裂。

由于奇静脉位于壁层胸膜之外, 所以奇静脉裂是由两层壁层及两层脏层胸膜组成。右肺上叶的内侧部分与右肺上叶被胸膜分开, 由于奇静脉位置异常而称为奇叶, 其血供来自于右肺上叶尖后段。

正位胸部 X 线片上可见奇裂呈弧形细条索状影, 起始于右肺尖锁骨内缘 2 ~3 cm 处, 在右肺尖起点胸膜反折处可显示一个小的三角形尖状突起, 由肺尖部向内、下走行达肺门上方, 终点止于右肺根部, 呈倒置逗点状影 (或称 「 泪滴状影 」), 此逗点状影系奇静脉断面的垂直投影。

典型 CT 图像上可显示走行变异的奇静脉, 在较高位置汇入上腔静脉, 并可见奇静脉压迫胸膜而形成的奇裂和奇叶, 奇裂呈现连续多层边界清晰、略向外凸的细弧线状影, 从脊柱旁一直延伸至前侧胸壁, 奇裂和椎体、纵隔围成的三角形含气组织即为奇叶。

临床实践中应注意有时位置相似的条索状影可被误诊为奇叶, 如瘢痕、肺大泡壁、胸膜粘连带、胸膜凹陷等, 但其 CT 图像可显示奇静脉在正常位置, 并可发现基础疾病, 可以此进行鉴别。

肺奇叶本身没有病理意义, 不会引起临床症状, 如无其他合并疾病则无需治疗。奇叶的临床意义主要是:①如果奇静脉压迫供应奇叶的支气管, 可使奇叶发生肺不张或支气管扩张;②发生奇叶副裂积液, 奇叶副裂与其他叶间裂不同, 奇叶副裂位置高, 又为双层胸膜形成的裂隙, 一般的胸腔积液不易进入, 如果进入往往并发胸膜炎积液;③在 X 线片检查中, 肺奇叶可得到清晰显示, 对肺叶切除术手术范围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先天性胸廓畸形(漏斗胸、鸡胸)

简要病史:男性,5 岁, 主诉: 发现胸廓剑突处凹陷性畸形 3 年余。

影像所见:图 A : 正位胸片示心影轻度左移, 肺动脉段膨隆, 胸椎轻度左凸侧弯; 图 B : 侧位胸片可见胸骨下段及剑突向内凹陷, 心前间隙明显减小, 胸骨后缘距脊柱前缘距离减小; 图 C ~F :CT 纵隔窗横断面及矢状位重建像示胸骨下段向脊柱方向凹陷, 胸廓呈漏斗状, 胸骨后心脏受压并左移。

影像初步诊断: 先天性漏斗胸。

概述

先天性胸壁畸形 (congenital wall deformities) 是胸壁先天性发育障碍, 引起部分胸壁外形及解剖结构异常, 包括漏斗胸、鸡胸、Paland 综合征、胸骨裂等。其他骨骼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胸壁畸形, 是全身性疾病在胸部的局部性改变。

1. 漏斗胸 (pectus excavatum or funnel chest) 是胸壁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 占胸壁畸形的 90% 以上, 发病率可达 0.1%~0.3%。漏斗胸为先天性疾病, 可同时合并有其他先天性畸形, 其发病与 「 缺钙 」 无关,10%~20% 患儿有明确家族史, 男多于女, 约为 4 :1,90% 在出生后 1 年内被发现, 一般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而加重。漏斗胸的具体病因迄今尚不完全清楚。漏斗胸的特点是胸骨的下部分及其相应的肋软骨向脊柱方向凹陷, 形成以剑突为中心的前胸壁呈漏斗状下陷。漏斗胸的临床表现随胸壁畸形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畸形程度较轻者, 多无心、肺功能损害, 且常无其他症状, 但随着畸形程度的加重, 出现典型漏斗胸体征:「 两肩前倾、后背弓起、前胸壁凹陷、腹部膨隆状 」, 严重者可影响患儿的呼吸及循环功能。漏斗胸畸形可以是对称的, 也可以是非对称的。小龄患儿漏斗胸畸形

常呈对称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出现非对称性, 并伴有胸骨的旋转, 部分出现脊柱侧弯及其他继发畸形。通过拍摄 X 线胸片或 CT 检查, 可以帮助判断胸壁畸形程度及有无合并畸形。

2. 鸡胸 (pectus carinatum) 约占胸壁畸形的 6%, 男: 女发病率约为 3 :1, 一般多见于年长儿及青少年。与漏斗胸相反, 一般而言, 鸡胸发病多与钙、磷代谢有关, 但在临床上也发现有家族中并存漏斗胸和鸡胸的患者。鸡胸一般除胸壁畸形的外观外, 多数患者并无其他表现, 但畸形的存在会造成心理负担, 严重畸形者也可出现心、肺受压而产生心、肺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鸡胸主要特点是前胸壁的前凸畸形, 多数病例是胸骨体和与之相连的下位肋软骨呈对称的向前突出, 少数呈单侧凸起的不对称畸形, 较少数病例呈混合畸形, 一侧凸起而另一侧凹陷, 或上段呈鸡胸而下端则呈漏斗胸改变, 但胸骨柄和与之相连的肋软骨前凸而胸骨体下陷的较为少见。鸡胸常可以伴有肋缘外翻, 严重者也可以继发脊柱侧弯。

直背综合征

简要病史:男,14 岁, 贫血。

影像所见:图 A : 胸部正位片示胸廓双侧对称, 双肺纹理清晰, 双肺野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心脏呈二尖瓣型, 肺动脉段稍隆突。图 B : 胸部侧位片示胸椎生理弯曲度消失, 胸廓前后径变窄, 胸廓横径与矢状径比值约为 2.8。

影像初步诊断: 胸廓改变, 请结合临床以除外直背综合征。

概述

直背综合征 (straight back syndrome,SBS) 又称为扁胸综合征。由于胸椎生理弯曲度消失, 胸廓前后径变窄, 使心脏置于狭小的胸骨与胸椎之间, 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Rawlings 称之为 「 假性心脏病 」。患者在胸骨左缘 2 ~3 肋间可听到 1 ~4 级收缩期杂音,P2 亢进。有的患者有活动后心慌、胸闷、头昏、乏力等症状, 有的则无自觉症状。心脏杂音的产生是由于胸廓前后径变窄, 使右心室流出道紧贴前胸壁, 以致使正常的生理喷射性音响易于传导出来。此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大多正常。胸部 X 线片是诊断直背综合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正位胸片上两肺血无明显改变, 心影呈二尖瓣型, 肺动脉段轻凸或平直, 心胸比一般偏大。在侧位胸片上可见胸矢状径变小, 尤以第 8 胸椎平面显著, 流出道紧贴前胸壁。当胸廓横径与矢状径之比大于 2.5 时, 则应考虑直背综合征的可能。胸廓横径系指在右膈顶水平胸廓内缘之最宽径。矢状径为第 8 胸椎椎体前中部至胸骨后缘之间径 (成人减 2 mm, 小儿减 1 mm, 作为胸内壁软组织厚度)。

总之, 在诊断直背综合征时, 直背 (扁平胸) 和心底部明确的杂音是两个必要的条件, 而且首先要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如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特发性肺动脉扩张等) 的存在, 然后才可考虑本病。

来源:影像时间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139个常见穴位集合,个个可治病!一看就会,值得收藏!

人体穴位作用图解大全更清晰直观的标注了各个人体穴位的作用,包括头部穴位图、胸部穴位图、背部穴位图、胳膊手部穴位图、人体腿部穴位图、脚底穴位图详细图解各个穴位的功能。

人体头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中医,养生,穴位,经络,养生,健康,保健,疼痛

胸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中医,养生,穴位,经络,养生,健康,保健,疼痛

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中医,养生,穴位,经络,养生,健康,保健,疼痛

胳膊手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中医,养生,穴位,经络,养生,健康,保健,疼痛

人体腿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中医,养生,穴位,经络,养生,健康,保健,疼痛

人体脚底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中医,养生,穴位,经络,养生,健康,保健,疼痛

如果您还有疾病预防方面的问题,头条关注南方健康,三甲医院医生顾问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