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岭南文化有哪些元素(岭南文化有哪些)

岭南文化有哪些元素(岭南文化有哪些)

这些岭南文化的代表名片,你了解多少?

岭南文化的代表名片,你了解多少?“肇庆市旅游局”为您整理出来,一起来学习下吧!

粤菜

是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吃在广东既体现了广东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粤菜是广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

粤剧

广东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粤剧名列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诞生于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是一种民间器乐曲种,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曾有“国乐”之称,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

广东音乐应岭南经济开放、中西文化交流、民主革命新风,承中原、本土文化传统,吸外地音乐文化之营养,纳西方音乐之精华的岭南音乐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同时也把广东人的强壮、硬朗和乐观性格,在音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东骑楼

近代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成为表征岭南文化的一个建筑符号。岭南骑楼大部分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城市生态的一部分,记录着城市成长的过程,生动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广东骑楼玲珑浮凸,浑然天成,楼随路转,步随景移,无间无断,宛如一系列流畅的音阶,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

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军校原址设于广州市黄埔长洲岛,故称“黄埔军校”。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端砚

端砚,产自肇庆,肇庆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扬名于唐,兴于宋,精于明、清,振兴于当代。2006年5月20日,端砚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文房重宝端砚,进入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时期。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错落分布在整个广东省开平市境内,据统计,现存1883座,而在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它们以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开创了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类型——碉楼。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它是中国华工史、华侨史和当时的社会、自然状况结合的产物,独具特色。开平碉楼风格多样,有典型的古希腊、古罗马和伊斯兰教等西方建筑特点,融哥特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等风格于一体,又带上强烈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可谓中西合璧、土洋结合、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为开平带来一种独特的社会人文景观。2007年8月,“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广交会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是中国目前历史最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广州,互通商情,增进友谊,素有“中国第一展”之称。广州是中国海上丝路的始发地之一,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枢纽,广交会是新中国开辟出的一条对外交往通道。广东是商贸文化的一个代表,改革开放后,广交会是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它不仅仅是一个做生意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山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反君主专制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组织中国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是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

六祖惠能

南派禅宗的创立者惠能,新兴人,肇庆四会是其顿悟成佛之地,史称六祖,中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伟大的宗教改革家,禅宗中国化和平民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生于岭南,长于岭南,弘法于岭南,圆寂于岭南。其弟子集其语录编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佛教经典中唯一一部中国人撰述而被尊称为“经”的著作,曾被列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十本哲学著作之中,而惠能本人被称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

陈家祠

陈家祠建于1894年,原称“陈氏书院”,但实际上也是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合族宗祠,是典型的南方宗祠式建筑。陈家祠里面的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更是巧夺天工,与雄伟的建筑混成一体,不愧为岭南民间工艺的经典之作,当年郭沫若赋诗盛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1959年,广东民间工艺馆成立于陈家祠。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整个陈家祠堪称诗、画、乐、文汇集之所,可以集中欣赏到广东最著名的民间工艺精品。

南越国遗址

南越国遗址包括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和南越国水关等遗址。这些文化遗址表明,当年南越国王赵佗对推动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平水土,殖五谷,立制度,崇教化,美风俗,使民族文化在岭南得以延续、提升,发扬光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海I号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海上考古文物中,实体最大、年代最早、文物最多、内涵最丰富的宋代沉船,被誉为“海上敦煌”,是广东海洋文化的一个标志性文物。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并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所以,该画派又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画派创始人。“两高一陈”被后世称为“岭南三杰”。岭南画派绘画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拓荒的意义。他们对中国传统绘画之弊端的批判,对外国绘画的汲取;他们坚定的艺术革命的态度;他们关于绘画功能、创作、风格流派论的创见,以及他们关于建立新国画乃至领导世界艺坛的追求等,都是20世纪中国绘画领域的十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石湾陶艺

佛山石湾艺术陶瓷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其独特风格,历来受社会的欢迎和珍爱,“石湾公仔”更是名扬中外。艺术陶瓷品种繁多,分为人物、动物、器皿、微塑及园林琉璃等。陶塑人物、动物栩栩如生,妙趣传神,微塑以小见大,雅趣自然,器物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石湾陶艺以古朴、传神、典雅、浑厚的艺术效果和地方特色而享誉盛名,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突出代表。

潮州功夫茶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早在唐代已经有工夫茶,后来中原移民把它带到闽、潮一带,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茶道。品尝工夫茶是一项极精致的艺术享受,是中国茶文化在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以茶会友,品茶论道,修心养性,逍遥自得,乃工夫茶的至高境界。

客家围龙屋

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号称“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围龙屋的设计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居住着几十人,上百人,乃至几百人。从前客家人在穷山恶水中求存,养成了一种团结、互助、坚忍、顽强、吃苦耐劳的性格,围龙屋便是客家精神的典型象征。

广东凉茶

凉茶是岭南人民根据本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总称。凉茶凉而不寒,清热而不伤脾胃,四季皆宜,无病时可防病,有病时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湿。广东凉茶是岭南中医药文化的代表,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这是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粤绣

粤绣包括以广州市为中心和南海、顺德、番禺等地的广绣,以潮州市为主暨汕头、潮安、澄海等地的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创始于少数民族,明朝中后期形成特色。潮绣有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尤为人所瞩目,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

康梁(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是南海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梁启超是新会人,康有为的弟子和得力助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康梁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诚如梁启超所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为20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整理:肇庆市旅游局

这些岭南文化的代表名片,你了解多少?

岭南文化的代表名片,你了解多少?“肇庆市旅游局”为您整理出来,一起来学习下吧!

粤菜

是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吃在广东既体现了广东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粤菜是广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

粤剧

广东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粤剧名列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诞生于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是一种民间器乐曲种,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曾有“国乐”之称,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

广东音乐应岭南经济开放、中西文化交流、民主革命新风,承中原、本土文化传统,吸外地音乐文化之营养,纳西方音乐之精华的岭南音乐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同时也把广东人的强壮、硬朗和乐观性格,在音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东骑楼

近代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成为表征岭南文化的一个建筑符号。岭南骑楼大部分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城市生态的一部分,记录着城市成长的过程,生动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广东骑楼玲珑浮凸,浑然天成,楼随路转,步随景移,无间无断,宛如一系列流畅的音阶,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

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军校原址设于广州市黄埔长洲岛,故称“黄埔军校”。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端砚

端砚,产自肇庆,肇庆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扬名于唐,兴于宋,精于明、清,振兴于当代。2006年5月20日,端砚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文房重宝端砚,进入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时期。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错落分布在整个广东省开平市境内,据统计,现存1883座,而在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它们以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开创了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类型——碉楼。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它是中国华工史、华侨史和当时的社会、自然状况结合的产物,独具特色。开平碉楼风格多样,有典型的古希腊、古罗马和伊斯兰教等西方建筑特点,融哥特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等风格于一体,又带上强烈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可谓中西合璧、土洋结合、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为开平带来一种独特的社会人文景观。2007年8月,“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广交会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是中国目前历史最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广州,互通商情,增进友谊,素有“中国第一展”之称。广州是中国海上丝路的始发地之一,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枢纽,广交会是新中国开辟出的一条对外交往通道。广东是商贸文化的一个代表,改革开放后,广交会是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它不仅仅是一个做生意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山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反君主专制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组织中国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是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

六祖惠能

南派禅宗的创立者惠能,新兴人,肇庆四会是其顿悟成佛之地,史称六祖,中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伟大的宗教改革家,禅宗中国化和平民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生于岭南,长于岭南,弘法于岭南,圆寂于岭南。其弟子集其语录编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佛教经典中唯一一部中国人撰述而被尊称为“经”的著作,曾被列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十本哲学著作之中,而惠能本人被称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

陈家祠

陈家祠建于1894年,原称“陈氏书院”,但实际上也是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合族宗祠,是典型的南方宗祠式建筑。陈家祠里面的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更是巧夺天工,与雄伟的建筑混成一体,不愧为岭南民间工艺的经典之作,当年郭沫若赋诗盛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1959年,广东民间工艺馆成立于陈家祠。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整个陈家祠堪称诗、画、乐、文汇集之所,可以集中欣赏到广东最著名的民间工艺精品。

南越国遗址

南越国遗址包括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和南越国水关等遗址。这些文化遗址表明,当年南越国王赵佗对推动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平水土,殖五谷,立制度,崇教化,美风俗,使民族文化在岭南得以延续、提升,发扬光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海I号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海上考古文物中,实体最大、年代最早、文物最多、内涵最丰富的宋代沉船,被誉为“海上敦煌”,是广东海洋文化的一个标志性文物。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并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所以,该画派又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画派创始人。“两高一陈”被后世称为“岭南三杰”。岭南画派绘画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拓荒的意义。他们对中国传统绘画之弊端的批判,对外国绘画的汲取;他们坚定的艺术革命的态度;他们关于绘画功能、创作、风格流派论的创见,以及他们关于建立新国画乃至领导世界艺坛的追求等,都是20世纪中国绘画领域的十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石湾陶艺

佛山石湾艺术陶瓷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其独特风格,历来受社会的欢迎和珍爱,“石湾公仔”更是名扬中外。艺术陶瓷品种繁多,分为人物、动物、器皿、微塑及园林琉璃等。陶塑人物、动物栩栩如生,妙趣传神,微塑以小见大,雅趣自然,器物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石湾陶艺以古朴、传神、典雅、浑厚的艺术效果和地方特色而享誉盛名,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突出代表。

潮州功夫茶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早在唐代已经有工夫茶,后来中原移民把它带到闽、潮一带,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茶道。品尝工夫茶是一项极精致的艺术享受,是中国茶文化在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以茶会友,品茶论道,修心养性,逍遥自得,乃工夫茶的至高境界。

客家围龙屋

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号称“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围龙屋的设计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居住着几十人,上百人,乃至几百人。从前客家人在穷山恶水中求存,养成了一种团结、互助、坚忍、顽强、吃苦耐劳的性格,围龙屋便是客家精神的典型象征。

广东凉茶

凉茶是岭南人民根据本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总称。凉茶凉而不寒,清热而不伤脾胃,四季皆宜,无病时可防病,有病时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湿。广东凉茶是岭南中医药文化的代表,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这是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粤绣

粤绣包括以广州市为中心和南海、顺德、番禺等地的广绣,以潮州市为主暨汕头、潮安、澄海等地的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创始于少数民族,明朝中后期形成特色。潮绣有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尤为人所瞩目,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

康梁(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是南海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梁启超是新会人,康有为的弟子和得力助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康梁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诚如梁启超所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为20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整理:肇庆市旅游局

这些岭南文化的代表名片,你了解多少?

岭南文化的代表名片,你了解多少?“肇庆市旅游局”为您整理出来,一起来学习下吧!

粤菜

是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吃在广东既体现了广东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粤菜是广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

粤剧

广东地方戏曲主要剧种之一,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有“南国红豆”、岭南文化瑰宝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粤剧名列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诞生于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是一种民间器乐曲种,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曾有“国乐”之称,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

广东音乐应岭南经济开放、中西文化交流、民主革命新风,承中原、本土文化传统,吸外地音乐文化之营养,纳西方音乐之精华的岭南音乐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同时也把广东人的强壮、硬朗和乐观性格,在音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东骑楼

近代骑楼是岭南传统民居与西方建筑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一种商住建筑形式,成为表征岭南文化的一个建筑符号。岭南骑楼大部分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城市生态的一部分,记录着城市成长的过程,生动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广东骑楼玲珑浮凸,浑然天成,楼随路转,步随景移,无间无断,宛如一系列流畅的音阶,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

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军校原址设于广州市黄埔长洲岛,故称“黄埔军校”。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端砚

端砚,产自肇庆,肇庆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扬名于唐,兴于宋,精于明、清,振兴于当代。2006年5月20日,端砚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文房重宝端砚,进入了史上最辉煌的发展时期。

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错落分布在整个广东省开平市境内,据统计,现存1883座,而在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它们以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开创了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类型——碉楼。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它是中国华工史、华侨史和当时的社会、自然状况结合的产物,独具特色。开平碉楼风格多样,有典型的古希腊、古罗马和伊斯兰教等西方建筑特点,融哥特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等风格于一体,又带上强烈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可谓中西合璧、土洋结合、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为开平带来一种独特的社会人文景观。2007年8月,“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广交会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是中国目前历史最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广州,互通商情,增进友谊,素有“中国第一展”之称。广州是中国海上丝路的始发地之一,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枢纽,广交会是新中国开辟出的一条对外交往通道。广东是商贸文化的一个代表,改革开放后,广交会是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它不仅仅是一个做生意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山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反君主专制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组织中国同盟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是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

六祖惠能

南派禅宗的创立者惠能,新兴人,肇庆四会是其顿悟成佛之地,史称六祖,中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伟大的宗教改革家,禅宗中国化和平民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生于岭南,长于岭南,弘法于岭南,圆寂于岭南。其弟子集其语录编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是佛教经典中唯一一部中国人撰述而被尊称为“经”的著作,曾被列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十本哲学著作之中,而惠能本人被称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

陈家祠

陈家祠建于1894年,原称“陈氏书院”,但实际上也是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合族宗祠,是典型的南方宗祠式建筑。陈家祠里面的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更是巧夺天工,与雄伟的建筑混成一体,不愧为岭南民间工艺的经典之作,当年郭沫若赋诗盛赞“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1959年,广东民间工艺馆成立于陈家祠。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整个陈家祠堪称诗、画、乐、文汇集之所,可以集中欣赏到广东最著名的民间工艺精品。

南越国遗址

南越国遗址包括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和南越国水关等遗址。这些文化遗址表明,当年南越国王赵佗对推动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平水土,殖五谷,立制度,崇教化,美风俗,使民族文化在岭南得以延续、提升,发扬光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南海I号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海上考古文物中,实体最大、年代最早、文物最多、内涵最丰富的宋代沉船,被誉为“海上敦煌”,是广东海洋文化的一个标志性文物。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并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所以,该画派又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画派创始人。“两高一陈”被后世称为“岭南三杰”。岭南画派绘画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拓荒的意义。他们对中国传统绘画之弊端的批判,对外国绘画的汲取;他们坚定的艺术革命的态度;他们关于绘画功能、创作、风格流派论的创见,以及他们关于建立新国画乃至领导世界艺坛的追求等,都是20世纪中国绘画领域的十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石湾陶艺

佛山石湾艺术陶瓷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朵奇葩,其独特风格,历来受社会的欢迎和珍爱,“石湾公仔”更是名扬中外。艺术陶瓷品种繁多,分为人物、动物、器皿、微塑及园林琉璃等。陶塑人物、动物栩栩如生,妙趣传神,微塑以小见大,雅趣自然,器物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石湾陶艺以古朴、传神、典雅、浑厚的艺术效果和地方特色而享誉盛名,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突出代表。

潮州功夫茶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早在唐代已经有工夫茶,后来中原移民把它带到闽、潮一带,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茶道。品尝工夫茶是一项极精致的艺术享受,是中国茶文化在日常生活的生动写照。以茶会友,品茶论道,修心养性,逍遥自得,乃工夫茶的至高境界。

客家围龙屋

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号称“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围龙屋的设计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居住着几十人,上百人,乃至几百人。从前客家人在穷山恶水中求存,养成了一种团结、互助、坚忍、顽强、吃苦耐劳的性格,围龙屋便是客家精神的典型象征。

广东凉茶

凉茶是岭南人民根据本地的气候、水土特性,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的一类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总称。凉茶凉而不寒,清热而不伤脾胃,四季皆宜,无病时可防病,有病时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湿。广东凉茶是岭南中医药文化的代表,其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扩张力,这是世界上任何饮料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粤绣

粤绣包括以广州市为中心和南海、顺德、番禺等地的广绣,以潮州市为主暨汕头、潮安、澄海等地的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创始于少数民族,明朝中后期形成特色。潮绣有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尤为人所瞩目,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

康梁(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是南海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梁启超是新会人,康有为的弟子和得力助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康梁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诚如梁启超所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为20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整理:肇庆市旅游局

岭南文化发展及特质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来讲,岭南文化因地域不同产生的文化也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被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其中,汉族广东文化构成了岭南文化的主体,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由中原传入的儒、法、道、佛等各家思想,均被岭南人民吸取并进行了创新,形成独特的岭南文化,诞生了陈献章、湛若水等儒学大家,开创了明代心学先河;诗人张九龄、屈大均享誉全国;惠能创中国化佛教——禅宗南派,影响全国以至世界;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唯一窗口,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文明。近代,岭南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孕育出以康有为、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的一代先进人物。岭南的文学、画派、粤剧等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电影从岭南最早传入中国,岭南教育更引领近代教育革命之先。

一、岭南文化发展

岭南文明史始于秦统一岭南,中原移民大规模迁入推动了岭南的开发。从秦代到唐代,中原移民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和西江流域,而珠三角地区、潮汕平原还没有被开发,人口稀少。

广东粤北地区的韶关是当时广东文化中心,诞生了张九龄、邵谒、余靖等知名人物。史料记载,唐代贤相张九龄的书堂岩、始兴的书堂石、晚唐诗人邵谒的书堂石室、北宋王安石在韶州九成台下读书的清淑堂、翁源青源山余靖童年时读书的耽石院,都是岭南地区早期私塾学堂。公元962年,孔子第41代后裔,孔润在韶关南雄创办孔林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

从宋代开始,珠三角地区,粤北地区人口开始大规模迁入,同时,中原大量移民也迁入因中原战乱不断,珠三角人口迅速增至全省首位,从而,珠三角逐渐取代粤北成为岭南文化交流中心。

宋明时期,珠三角地区盛行创办书院。宋代广东共有26所书院,著名的有广州禺山书院、番山书院、濂溪书院、玉岩书院,韶关相江书院和惠州丰湖书院等。

明代,在珠三角,陈献章、湛若水等儒学大家诞生,开创了明代心学先河。当时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在广东南海西樵山创建大科、石泉、四峰和云谷四大书院,并在此讲学,吸引了全国各地名儒,随之,西樵山也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理学名山”。粤东潮汕平原地区从宋代开始也快速发展,已渐富庶,明代吸引大批闽人进入,江西学派南下和闽学西进使文化得到长足发展,韩山书院和元公书院均在粤东。

清代,岭南的书院发展空前壮大。据记载,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居全国之首,粤秀、越华和羊城书院并称“广东三大书院”,还有西湖书院、禺山书院以及粤秀山的学海堂、菊坡精舍等。除了官办众多书院,民间书院(宗族祠)同样在迅速发展,鼎盛时期达数百间,在大小马站、流水井一带形成壮观的书院群,构成多层次的民间教育网络,如西樵山、三湖、云溪和云瀛书院等,其中,思想家康有为曾读书于三湖书院。此外,在肇庆有端溪书院,在粤东地区有金山、瑞光和琴峰书院等著名书院。岭南文化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顶峰时期。

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与世界贸易、文化交流的唯一窗口,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文明。

近代,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从洪秀全金田起义、康梁变法、何子渊教育革新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岭南文化始终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的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内各地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二、文化特质

(一)开放风气

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岭南人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在南海神庙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者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饮誉世界的粤菜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各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是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扮演角色引人注目,看来,这并非偶然,而是传统文化使然。

岭南文化只所以开放、接纳外来者,这不仅仅与地域有关,更与当地人们长期生活、劳动的环境与对象有关。秦以前,土著人为主;秦统一后,中国封建正统文化才逐渐传入,因此,这是人受正统文化影响相对不是很深。同时,岭南地域上临近海洋和东南亚国家;劳作上除了耕地以外,还要出海打渔。这种情况很容易与外界交流,时间长了,见识多了,就会形成开放的心态,什么有利于生存,什么有利于发展,都会被当地人学,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广大,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开放兼容特质。

(二)进取精神

岭南文化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泰国唯一前女首相英拉·西那瓦(Pu),汉名丘英乐,第四代泰国华裔,祖籍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塔下村,梅州客家人后裔;泰国吞武里王朝,也为广东人郑信所建立。在近代文化史上,努力超越传统观念的广东文化名人并非个案,而是层出不穷,如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武打高手李小龙、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等等。这些灿烂耀眼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思想精髓,他们的言行与业绩,正是岭南文化“锐意进取”、“超越自我”、“永不认失,不言败”的文化特质体现。

(三)实利重商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广东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以珠江和韩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特别是清中叶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对茶叶、丝绸需求量的增加,刺激当地商品经济对外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五大商帮”之一的粤商。除广州、佛山两大商埠外,粤商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广东帮”。在广东在地区,粤商帮派众多,如广府帮、潮州帮、客家帮、海陆丰帮以及其余广东各地商帮等等,以珠三角广府商帮最为有代表性。可见,商品经济的发展,铸就了“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岭南文化又一特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以至从封建、半殖半封建的旧中国、大革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长征、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和建设……直至改革开放的今天,岭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风貌展示给世人,而岭南人也从不言败,从不服失,正努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各个角落,奋斗、拼搏、生存、实现着个人价值、远大理想和抱负。

祝愿岭南文化永远辉煌耀眼,岭南人在奔扑富强的道路上安康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