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陈茵媺简介(陈茵媺怎么读)

陈茵媺简介(陈茵媺怎么读)

18军最后留藏者夫妇的最后心愿,为何萦绕着4个藏族孤儿

202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亲历这个历史时刻的18军首批进藏的女兵张先瑶走了。她和丈夫陈茵,是18军10万先驱的最后留藏者、1万英烈的忠诚守灵人。

张先瑶是1988恢复军衔后西藏军区唯一的一位女大校。 陈茵是曾被《人民日报》称为“孔繁森身边的优秀党员”、《解放军生活》杂志称为“军中国宝”的人。

他们终身献西藏,一无所求。然而,为什么在他们生命最后一息却提出了“要求”,竟与4个藏族孤儿相关。

原创作者:牛兴

(一)妻子给千里之外的丈夫发急电:咱们作为西藏军人,再苦再难,也要收养下3个藏族孤儿

1986年雪飞雪飘的隆冬,原18军摄影记者陈茵来到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采访西藏军区通信维护站。

采访中,他偶遇一位十八岁小战士,竟然养育着3个娃娃——怀里抱着一个,腿上坐着一个,背上还背着一个。陈茵好生奇怪:这么小的兵,哪来三个娃娃?

就在这时,道班一位叫巴恬的工人围了上来,对陈茵说:这3个娃娃是孤儿,最大的男孩5岁,最小的女孩才一岁多,孩子的阿妈前几年死去,今年阿爸又死了。阿爸临死前有个遗愿:希望孩子在他死后跟着共产党、解放军。

陈茵很同情这3个藏族孤儿。他俯下身子,摸摸这个娃娃的小脸蛋,揩揩那个娃娃的鼻涕,然后,又弄来一盆热炎给每个娃娃的脸手都洗得干干净净。还掀动快门,给每个孩子照一张相。

近一个月的采访结束,陈茵整理行装准备返回拉萨。他一转身,看到一群藏族同胞默默围站在他身边。没等陈茵开口,一位叫巴恬的道班工人走上前拉住陈茵的手说:“本不啦(大官之意),求求你,把这3个娃娃带走吧。”

望着面前睁着渴望的大眼睛,脸上缀着“高原红”的“灰孩子”,陈茵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也是一个孤儿,从小生活在河南开封的一所孤儿院里,是纯朴善良的乡亲把自己扶养长大,是人民解放军把自己培养成为摄影记者、副师职干部。

然而,要收养3个娃娃孤儿,他确实有许多困难。他也有两个孩子,与妻子分居两地,孩子都是由妻子张先瑶带管,已经很不容易了。

记得第一个孩子降临时,他因常常外出采访,妻子张先瑶奔忙于为民治病顾不上休息,身体十分虚弱,当孩子生下来后,一过秤,只有3斤2两,像个小猴子,单位同事闻之,便笑谈着送他儿子一个小名:“陈三斤”。

两年后,第二个孩子又来到人世,从此,妻子一人抚养两个孩子,真是含辛茹苦。有时,外出巡诊遇异常情况一两天不归,丢在家里的孩子便饿得嗷嗷叫,领导们看见,从窗口递一些水果,馒头进去,孩子才没被饿坏。60年代的拉萨物资奇缺,买不到白糖、奶粉,她就用酥油、楷粑喂孩子,毕竟孩子不是藏族血统,孩子们对藏食很不习惯,往往是吃了吐,吐了又吃。

陈茵想到自己是属“飞鸽牌”的,经常饶着边防走,围着新闻转。怎么办呢?

陈茵给千里之外的妻子张光瑶发去加急电报,征求她意见。妻子回电说:老陈,咱们作为西藏军人,再苦再难,也收养下这3个孩子。

藏族同胞听说这一消息,高兴地呼喊着:“收下了!收下了!”

陈茵流着热泪张开双臂抱着3个孩子,激动地说:“我的亲爱的孩子!”陈茵要哨所炊事班的战士烧了一锅热水,找来一个大盆子,逐个给3个孩子洗澡。他给孩子身上抹上香皂,一遍一遍地洗,用毛巾一点一点地搓。搓洗间,忽然听见有人嘀嘀咕咕的说话声。陈茵抬头一看,玻璃窗外挤满了藏族乡亲。一位老阿妈流着泪说:“孩子从生下来到现在都没洗过澡。金珠玛米本佳啦(解放军是最亲的人)!”

陈茵和妻子张光瑶收养下了3个藏族孤儿,还专门领着孩子上街,给每个孩子都买了一套合身崭新的衣服,一双鞋子,结束了他们光着脚丫的历史,给孩子们打扮得花朵一般。

又一年冬天,陈茵和妻子张先瑶一同外出,路过拉萨西郊的一个村庄时,她发现村头的冻土上放着一弃婴,手脚还在动,只是没有了哭声,她急忙跑过去抱起婴儿,用手一摸,婴儿全身灼热。医生的职业告诉她,婴儿患了急性肺炎。于是她将婴儿放在避风处进行紧急抢救。约两个时后,婴儿苍白的脸上有了几丝血色,并发出了轻微的啼哭声。他们把孩子救活后抱回家抚养,将孩子取名为“拥军”。

至此,陈茵和妻子张先瑶先后收养下了4个藏族孤儿. 并亲自给他们取了名字:陈军维、陈军护、陈军哨、陈拥军。希望孩子长大后,永远记住共产党、解放军的恩情。

藏族同胞得知他们夫妻收养了4名藏族孩子后,称他们夫妇为“本佳啦”(最亲爱的人之意)。

(二)他穿破衣,啃咸菜,甚至捞吃潲桶里剩饭菜,以超越血缘关系的爱,倾其所有抚养4名藏孤

1995年冬的一天,西藏军区营门口新入伍的哨兵端枪把一个干瘦的正往营区里走来的“破烂王”老头往外撵。

“我不是拣破烂的,我在里面住。”老头很礼貌地掏出证件让哨兵查验。这时一位将军走来,竟然给“破烂王”老头敬礼,让小战士马上改口叫他老首长……

这位老头,就是被1995年8月22日的《人民日报》称为“孔繁森身边的优秀党员”,1995年第3期《解放军生活》杂志称为“军中国宝”的师职离休干部陈茵。

沦落为“乞丐”的陈茵,在上世纪80年代的艰苦岁月里,既要含辛茹苦抚养6个孩子(包括4个藏族孤儿),又要给战士们买胶卷、相机,培养两用人才,他要一分钱掰成几瓣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陈茵感到越来越艰难。但是,为了孩子他总是默默地承受着。

有一段时间,陈茵把兜儿掏空了,连伙费都没有了。他每天去食堂,总是拎两个粘塑料桶,去“采购”剩饭、剩菜,并对炊事员说:我家养有小猫小狗,请你们把剩饭剩菜侄晨小桶里。热心的炊事员,有时为了充实桶里“内容”,甚至把稍缸漂浮的馒头,也“收拢”进来。

一次,几个孩子在去往上学的路上,被一个当清洁工的邻居阿姨截住了:“你爸给你们做啥好的吃啦?”“豆腐、萝卜。我爸总是让我们先吃,他后吃。”那阿姨露出疑惑的目光说:“你们吃了走了,你爸在后头吃好的。不信,你们回去看看。”

军哨和几个兄弟没有多想,便回去轻轻地推开门,猫着腰走进屋里,推门一看,愣了——

陈茵正在吃着从食堂潲桶捞出来蒸热的剩饭和剩馒头,就着酱红色的辣椒酱。见此情景,孩子们都哭了,有的“扑通”一下双膝跪在陈茵面前:“阿爸,您就是我的亲阿爸!……”

由于缺少营养,陈茵脸色腊黄,眼圈发青,甚至便血……

本来陈茵有机会成为“千万富翁”,免过苦日子,但他却放弃了良机。他在西藏半个世纪拍摄并保存下50多箱7万多张底片, 1987年,美联社一位记者到西藏找到陈茵,首先呈上一架全世界一流高级相机、价值30多万元的哈斯作“见面礼”,之后谈生意:愿掏100万美元,购买陈茵拍摄的4套上百幅照片。

然而,陈茵拒绝了。他有自己的理儿:“这些照片是自己近半个世纪心血凝成的。卖它,等于卖自己的血,卖自己的心!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国家!一旦老外利用这些照片,断章取义,丑化我们,用军事上话讲,就叫‘损失惨重’了”……

陈茵在西藏生活战斗半个世纪,两度踏遍全藏72个县的山山水水和每一个高山哨所,行程40多万里,相当于绕地球6圈!拍摄下7.2万张照片。其中有,《十万大军进西藏》《欢笑的八廊街》《班禅大师与藏族飞行员》《支前模范》、《世界原脊青稞香》等不同时期的珍贵记录,融进了他的思想、情感、热血和使命。

这7万多张底片,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高原发生历史巨变真实写照,已成为一笔连贯性最强、涵盖面最广、重大历史事件无一遗漏的最权威、最丰富的西藏图片资料室库。被视为“国宝”,价值连城。陈茵也被誉为西藏历史发展的“见证人”、“活档案”、“活资料”、“活化石”。

如果按20多年前军事博物馆规定价格,他拥有的照片底版,翻印一张可得稿酬40元, 7万多张底片全部翻印一遍,即可收入300万元。然而,陈茵都拱手相让。

曾三次进京参加全军英模会、多次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的陈茵,这样说:钱这东西看重了,是命;看轻了,是纸。西藏人民3次救活我的命、部队把我培养成师职干部,其恩情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现在该是我报恩的时候了……

初进高原风华茂,时照雪域两鬓霜。1985年组织上决定陈茵离休,而他却向西藏军区提出一个“非分要求”——离休不离藏。

因为那里有融入他血脉的4个藏族孩子,有他痴恋的神奇土地和人民。陈茵说,西藏的风都是香的。活着,我把镜头对准边防;死了,我让骨灰撒在西藏。

(三)深夜踏雪送孩子去医院 他额头膝盖都摔破流血,医生误把他当成“急救病人”

收养了4个藏族孤儿,加上亲生的两个孩子,使陈菌和妻子张先瑶更感到艰难和劳累。白天他们都要工作,晚上回到家,又要给孩子们做饭、洗衣服,又要教孩子们认字、写字、讲汉语,成天忙得如鞭打的陀螺。尽管如此,他们仍以满腔的爱心抚养孩子们。

在收养的孩子中,有一个爱尿床,但却“嫁祸”给弟弟,于是两兄弟几次挥动拳头“动武”。

年逾半百的陈茵,大冬天把孩子们哄好后,又是去洗床单,又是去烤被子。等到一切都安顿好,他那残疾身躯(打仗负过伤)已累得直不起腰,瘫坐地上……

为了防止孩子尿床,从此他总是很少睡着,每隔一小时,都要去悄悄地给孩子们掖掖被子,抱着尿床的孩上一次厕所。一夜又一夜,一月又一月,陈茵都坚持着“钟点服务”。长此以往,他眼圈总红红的,眼窝深陷了,颧骨突起了。但爱尿床的孩子们慢慢改掉了毛病。

他把收养的4个孩子全部送学校上学读书。孩子初学汉语困难,陈茵和妻子就利用晚上时间,不厌其烦地教他们认字、写字、读拼音,更增大了他们夫妇的工作量。

由于工作需要,张先瑶调到远高拉萨的41医院,陈茵要经常外出采访、拍片,只好让孩子住校。但他们仍牵挂着这些藏族子女,每每回到拉萨,首先去学校看望孩子们,逢年过节,都给送些或托人从外地捎带些礼物给孩子们。每年藏历年,都会设法返回拉萨,把孩子接到家里,给每个孩子买一套新衣服,弄上丰盛的菜,点上红烛,与6个孩子一同过个团圆年。

可是,突然有一天,9岁的军护抹着泪回到家中,把书包一扔——“我不上学了!”陈茵对他好话说了一箩筐,可小军护却“暴跳如雷”:“你又不是我阿爸,用不着你管!”陈茵一听,愣在那里,眼泪也掉了下来……

在陈茵和老师的努力下,小军护又上学了。虽然“大忙人”陈茵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他还是暂时搁下一些事,常去学校看望军护。不仅如此,他还把妻子张医生从大老远拽回来,老两口有意识去学校看望军护和其他子女。

为了防止知底细的孩子嘴上没哨, “风波”再起,陈茵和妻子商量出一个新对策——把4个孩子分别转到另一个远一点的学校,头几天他们一同陪着孩子去上学,之后定期去看望孩子。陈茵还亲手书写了“要把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送给每个孩子作座右铭。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逐渐高涨起来。军维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升入重点学校。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如今,这个昔日既不会讲汉话,也不会认汉字的藏族孤儿已经大学毕业,并参加了工作。

心会和爱一起走。一个飘雪的冬夜,军护呜呜哭起来,陈茵想到孩子可能生病了,便穿衣起床,抱着孩子踩着吱嘎吱嘎的冰雪就往医院奔,夜黑,心急,路滑,陈茵突然摔倒地上,但他爬起来,抱着孩子继续往医院里奔。在医院里,医生瞅见陈茵额头上的血迹,赶紧给他包扎,而陈茵则指着小孩说:不是我,是他……

医生检查确诊,孩子肚里长了瘤子,需要立即动手术。孩子手术6个小时,陈茵就在手术室门口寸步不离守了6个小时。他就蹲在墙跟前。蹲着蹲着,太困乏的他突然扑通一声嘴啃泥式地昏倒在地……

医生决定对手术后的军护输血,陈茵二话没说,卷起袖管,把胳膊伸到医生面前。“我是O型血,输我的!”医生瞧着他那花白的头发清瘦的身板,特别是得知他刚被抢救过来,说啥也不肯抽他的血。

军护吃力地伸过手,紧紧抓住陈茵冰凉的手,声音不大地说:“阿爸,我不要你的血。”

陈茵说:“孩子,只要能早点治好你的病,把我这把老骨头都拿去也值!”

由于当时血库里缺血,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血型,医生犹豫很久,还是对陈茵做了血型化验,结果血型般配。随之,陈茵这个九死一生的老军人的鲜血一滴一滴注入进藏族孤儿的血液里……

随着时光流逝,陈茵收养的4个孤儿在一天天成大。他把孩子们的身世如实相告。不等陈茵的话讲完,军护第一个“扑通”一下双膝跪在陈茵面前:“阿爸,您就是我的亲阿爸!……”

1995年,笔者与裴洪章、孙峰在赶写成都军区先进老干部陈茵的事迹材料时,通宵难行笔,热泪透纸背……

· 结束语 ·

陈茵1932年出生,1945年参军,1951年随18军进入西藏,献身西藏半个多世纪。几年前,他这个“守灵人” 预感到自己快要“油枯灯灭”,又一次来到拉萨郊外的烈士陵园,摸着几千个老战友的墓碑,串门似的,逐个“叙话”,哭成泪人儿……

陈茵在生命最后一息留下遗言,希望妻子张先瑶持续当好1万英烈的忠诚守灵人,继续关爱包括4个藏族孤儿在内的孩子们。并商定下遗嘱:所有稿费作为党费上交组织,全部照片底版资料献给国家;遗体器官交西藏军区总医院,眼角膜捐给盲人……

2021年5月20日,85岁的张先瑶在弥留之际,抱着6个孩子(其中4个藏族孩子 ),希望他们像石榴籽一样紧抱在一起,如亲兄弟姊妹一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陈茵与张先瑶夫妇,让我想起了“邦达草”。它生长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小草。然而,其生命周期极为短暂——两个月就通体枯黄、临近生命的尾声。即便这样,它仍年复一年,如期为雪域高原献上一点淡绿……

(作者吴明举,笔名牛兴:曾在成都军区政治部机关工作多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杂志等发表作品数百篇。其长篇纪实文学《经典岁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照片由佘忠兰女士和本文作者提供

陈茵——一心向党 笃笃前行

“行军虽苦,但在那个大集体中我们有共同的信仰、坚定的信念,也能感受到上级组织和战友间的关爱,所以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从未动摇过,更未后悔过!”日前,在市区天盈星城小区94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陈茵的家中,这位拥有72年党龄的老党员向记者讲述曾经经历过的烽火岁月,表达她对党和国家的深深热爱和感恩之情。

有志青年奔赴战场

陈茵出生于芜湖市无为县的一个小村庄,由于家庭重视教育,她从小就读私塾识字,有文化有思想,对封建社会非常不满,想要寻找不一样的生活,憧憬更自由的社会。

1944年,陈茵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四军的队伍。她跟着党领导的部队在山东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游击战争,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47年5月,经过战争的洗礼和党组织培养考核,陈茵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陈茵在部队从事的是医护工作,每每看见受伤战友痛苦的样子,她的内心都十分难过。“自从进入七师卫生连从事前线转运伤员的工作,我在战场上基本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度过的,我一心只想着要以最快的速度把伤员们转移出战场,给他们最及时的治疗。孟良崮战役期间,有一次连续七天七夜在行军打仗,敌人随时都可能出现,我们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当时的我站在那里都可以睡着。还记得前线战友们为了保护我们卫生连女兵,在危险时刻都是用自己的身体为我们挡子弹。这种情景,现在的孩子们永远感受不了,也只能从电影里看一看了,想想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回想起战场上的种种,陈茵感慨万分。

情系妇幼奉献一生

1949年10月1日全国解放后,陈茵跟随着在枪林弹雨中同甘共苦的爱人一起回到了六安,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事业。受党组织的安排,陈茵担任六安地区妇幼保健站站长,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从事妇幼保健事业的医疗工作者。

陈茵告诉记者,虽然曾在部队从事医护工作,但妇幼保健事业对于她来说等于是从零开始,要想开展好工作更是困难重重。当时保健站里总共也就三四个人,虽然是站长,但事事都要她亲自操心亲自过问。普及新法接生、每家每户做动员、走村串户做宣传、给妇女儿童做免费体检、参加各种妇幼保健培训学习……她一心扑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妇幼保健事业上。

在几十年妇幼保健工作中,陈茵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受到群众的称赞。1984年12月,卫生部授予陈茵“从事妇幼保健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和奖章,感念她为祖国奉献一生。

优良家风治家有方

采访中,陈茵提起了两件对其打击巨大的悲伤事件——第一个孩子及爱人的去世。因行军打仗没办法照顾生病的孩子,1948年陈茵和丈夫痛失第一个孩子,可为了国家为了战争的胜利,他们只能擦干眼泪,跟着部队继续前进。1967年,陈茵爱人去世。当时的她几乎崩溃,但她再一次擦干眼泪,坚强起来,从此独自一人拉扯大七个子女,并一直言传身教,用良好的家风教育孩子们。

“孩子们从小就受到家庭红色教育,我也一直教育孩子们努力奋斗早日加入党组织,现在家庭成员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党员。我们家族的信仰就是中国共产党,只有跟着党的步伐才能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陈茵坚定地说。在她的优秀品质感染下,儿女孝顺、孙辈和睦、家庭幸福,拥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她的感召下,她的小女儿和外孙女都选择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延续着白衣天使为民服务的情怀。

深念党恩乐善好施

采访中,陈茵时不时地将“党和国家”挂在嘴边,言语中透露出她对党和国家的深切热爱。陈茵告诉记者,行军中的一件小事让她对党有了深刻的认识。“卫生连大多是女孩子,爱干净,长期的行军导致我们很长时间不能洗澡。有一次行军到山东某个小村庄,我们女兵看见一口口大缸里盛满了水,大家实在忍不住就跳进大缸里去洗澡,谁知那是村民们酿酒的大缸。老百姓见我们是新四军就说没关系,可我们班长觉得不好意思连忙道歉,并问他们有多少损失,我们会加以赔偿。这件事让我记忆深刻,它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我们党绝不会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更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陈茵说,这件事让她对党有了更坚定的信仰。

1981年,陈茵光荣离休,然而她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时刻不忘发挥自身余热。2008年,她主动缴纳2000元特殊党费用作支援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2014年,陈茵又主动向市直工委缴纳2000元“特殊党费”用作福利事业。她还鼓励家人去福利院看望孤儿,捐钱捐物,去帮扶失亲女童……

陈茵曾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奖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等荣誉。“今年是建党98周年,首先我要感谢党组织和国家对我们这些老兵的照顾,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希望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加繁荣昌盛。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牢记战争岁月,不忘初心,努力学习,传承红色基因,用自己的知识和文化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采访结束之际,陈茵表达了她的美好心愿,并对新一代的年轻人提出了期许。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齐盈娣 实习生 杨兴兰

「治婊大师」陈豪,你老婆真幸福

作者丨不一

提到娱乐圈的“鉴婊专家”“补刀狂魔”。

陈豪当排首位。

《夸时代》里,面对湿身诱惑的性感尤物。

只心疼香槟和打过蜡的桌子。

《公主驾到》中,不迟疑,不含糊,果断扑熄对方的“欲火”。

《洛神》里,面对绝世绿茶,补得一手好刀。

隔着屏幕都感觉到了郭嬛的崩溃:你咋不按常理出牌呢?

有人评价陈豪: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男子,但真的越看越有魅力啊!

华少更是直言:陈豪的人生也如同一杯浓郁的Espresso咖啡,闻起来特别香甜,但第一口下去味道很苦,一般人接受不了。只有经历过世情冷暖,才能品出其中的回味无穷。

/01/

陈豪是模特出身,误打误撞进了演艺圈,第一部电影就在陈德森和陈可辛联合指导的电影《晚9朝5》里担任主角。

年少成名,性情不稳的陈豪瞬间飘了。

办了好几张信用卡,一顿饭去四五家餐厅吃,还请朋友去各种高档的餐厅吃饭,很快,积蓄花光了,信用卡被透支了,自己还欠下一大笔钱。

有些事来得快,走得更快,以为幸福在敲门,一转身原来它已经走了。

而《晚9朝5》之后,陈豪的演艺路也并没有很顺畅:

“我从主角到了配角,从配角到了客串。”

拍摄《晚9朝5》时,也是刚进演艺圈的陈小春给陈豪做配,等到《古惑仔》,陈小春红了,陈豪却成为了戏里的炮灰。

“后来,一个星期没戏拍,一个月没戏拍,半年没戏拍。”

为了还钱,陈豪打了很多工,甚至去做推销。

但后来再回忆这段时光,陈豪却表示:“年轻苦一点,错一点,是好事。”

“做人要不断的往前走,难免会跌倒但是要爬起来再跑,再跌倒再爬起来,做人就是这样的。”

那段从高峰到低谷的经历,磨了陈豪的性子,也让他学会一步一步踏实的向前,更懂得珍惜生活里一点一滴的美好。

/02/

2000年,陈豪加入了TVB。

“当时我在心里跟自己发誓:这是我给自己最后的机会,如果再不出成绩,我以后都不再接触娱乐圈了!”

好在,他交出了一份堪称百分的完美答卷。

《洛神》里的反派“曹丕”。

《金枝欲孽》里的孔武。

《公主嫁到》里的“金多禄”。

《溏心风暴》里的唐至安。

《妙手仁心Ⅲ》里林敏智 。

《宫心计》、《帝女花》、《秀才遇上兵》、《金枝欲孽2》、《火舞黄沙》、《珠光宝气》、《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天与地》、《陀枪师姐3》、《夸时代》、《使徒行者2》.....

不管角色大小,陈豪的演绎永远让人惊喜。

《溏心风暴》创下收视率记录的那年,陈豪成为了TVB首位双料视帝。

这一次,是真正的火了。

但陈豪却越来越低调了,或者说,他越来越懂得自己想要什么。

/03/

在一次采访时,陈豪形容自己的生活:开心。

“娶了一个很好的老婆,有三个很漂亮的小朋友,还有很好的事业,很好的家,除了开心,没有什么了。”

经历岁月沉浮,相比名利,爱人、家人才是更重要的存在。

四十多岁的时候,在节目上,谈论人生谈论过往谈论事业都是一脸稳重,唯独提到妻子,还像个二十几岁陷入初恋的小伙子。

「治婊专家」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宠妻狂魔。

陈豪比妻子大10岁,两人因戏结缘,婚后,港姐出身的陈茵媺就退出了娱乐圈,专心照顾家庭和三个孩子。

结婚前陈豪就表示:一定要给太太提供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条件,“我觉得男人是要有承担,对女人要有交代!”

而结婚后,他也一直这样坚持着,陈豪自己一件衣服可以穿很久,但给老婆买起礼物来一个接着一个。

一言不合就撒狗粮。

陈豪从来不觉得照顾孩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一次,一家人出去吃饭,吃完饭三个孩子想去公园玩,但当时陈茵媺已经累了,陈豪便让妻子回家休息,自己带着三个孩子去公园。帮儿子摇板,带女儿玩跷跷板,等孩子们玩尽兴了,才牵着他们的手回家。

在陈豪心里,已经成为母亲的妻子依然是天使,是皇后。

“我们向来都说真话,夫妻间不藏有秘密,每天需要说我爱你,出门前要亲亲。“

他和妻子有个约定,每年都要有个只属于两人的旅行。

像恋爱一样,牵手去看不同的风景。

“即使有了小孩,也要保持火花。”

去机场接机,首先要给妻子一个爱的亲亲。

甚至平时送小孩上完学,也要忙里偷闲,来个早餐约会。

看到他们,突然明白了黄磊所说的:“我非常反对夫妻变成亲人,我母亲、我女儿是我的亲人,我妻子永远是我的爱人,我跟我妻子依然是情侣,一生都应该是情侣才对。”

两个相爱的人,一碗粥也能喝出玫瑰的气息。

两个人曾一起接受采访,提到情人节。

陈茵媺表示:其实只要简简单单一起吃顿饭就很好了。

陈豪立刻否决:要一起过情人节,要好好的过情人节。

真是极羡慕两个人的相处模式,即使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母,依然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甜到爆炸。

两人也会有矛盾,但有什么不满不开心的时候,永远第一时间说出来,交流玩之后,再说一个笑话,那么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永远让人感觉到舒服。

有人说:父母相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而陈豪的三个孩子正是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

拍戏之外,陈豪的所有时间几乎都留给了家人。

一起出去玩。

一起过节,共同cosplay。

认真庆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生日。

在这样家庭氛围里成长的孩子,相信未来也一定会成为善良而友爱的人。

陈豪曾表示:“有时候人们总是执着于自己没有什么,其实应该重视自己拥有点什么才对。”

娱乐圈是个大染缸,有人乱作一团,丢了本心,有人却活得愈加清醒明白,这样的人生,才最是可贵。

图片来源:《大牌驾到》、 《非常静距离》、陈茵媺ins、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