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配对

重日是什么意思可以安葬吗(重日是什么意思)

重日是什么意思可以安葬吗(重日是什么意思)

“重日三不做,做了难安康”,明日七月重日,3不做分别指什么?

#中国式浪漫#

文/茶人小谈

不知大家是否听过俗语“重日三不做,做了难安康”,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重日是什么日?这个3不做分别又是指的什么?

重,可以理解为重复;重叠,也就是说相重的日子,这个就是重日。自古以来人们对这样的日子,都会赋予不同的一个含义,比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等,这样的日子,被列为是吉庆日,也就是我们说的重日,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相当崇拜。

明天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也就是七月的重日。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神秘的美感。此外,七和妻同音,这也告诉我们,这个节日在很大程度上和女人有关。所以重日三不做,做了难安康,也多半和女人有关。

“重日三不做,做了难安康”是啥意思?

这里的重日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我们刚才也反复提到,七和妻是同音,它是一个和女人有关的日子,在民间也把它称之为七夕节,七巧节这些都说明,它俨然已经成为了爱情的一种象征。

所谓重日三不做,指的是在面对心爱之人时,三件事是不能去做的,做了之后,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或者是给爱情带来危机。

农历七月初七,三不做具体指啥?

一不做:冷漠对待爱的人

七月初七是团聚的日子,也是表达爱意的日子,这个时候不要冷漠的对待爱的人,而是要热情一点,主动一点,如果两个人互相喜欢的话,那么最为关键的是陪伴,还有理解,而不是冷漠,或者说是冷暴力。

所以在这一天,要保持自己的热情高涨,和自己的喜欢的人,一同度过这难忘的一天,也是希望彼此两个人可以长长久久。

二不做:没有礼物没有感谢

七月初七,是大吉之日,也是表达爱意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当中,可以为喜欢的人准备一点礼物,或者是说一些感谢的话,为彼此的爱情升温,如果已经是夫妻的话,那么也得这样做,以巩固自己的爱情。

在经历过热恋之后,难免会进入平淡期,为此,在特殊的节日当中,可以来上一点小惊喜,或者是送给彼此一点礼物,从而增加爱情的新鲜感。

三不做:争吵

本身这个日子就比较的特殊,两人之间一定不要发生争吵,不然的话,容易被记一辈子,平时的话,可能还没什么,这种传统的节日,每年都会提到一次,如果是争吵的话,每年都会想起来,所以两个人要彼此的理解。

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一个极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循传统,做一些让彼此感动的事情,而不是争吵。

明日是七月七,是七月的重日,也是七夕节,对于女人来讲,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一天,要记住不要去爱的人发生争吵,彼此之间,可以给一点小惊喜,另外也不要冷漠的对待爱的人,以免伤了人家的心。

—The end—

原创/茶人小谈

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新的知识,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俗语:“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有道理吗?

前两天上网,看到这么一句农村俗语:“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句俗语应该指的是办丧事的“规矩”。但这种“规矩”究竟应该怎么讲,我还甚感迷茫。无奈之下,只好在网上查阅各种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查阅,我才对这句俗语有了初步的理解。

一、辰日哭泣犯“重丧”

所谓的“辰日”,是指我国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其中某一天,其实,辰日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日子,辰日每隔12天就会出现一次。

农历(阴历)的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是由甲、乙、丙、丁……等十个天干(干:主要、主干的意思,不是干燥的意思)与子、丑、寅……等12个地支(每一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一一轮流相对应组合得出的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因10与12的最小公约数为60,故每60年、60个月、60日、60个时辰轮回一次,这种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法在中国运用了很长时间,影响深远,至今仍在使用。当然天干不同,所代表的纳音意义也不同,习惯上用地支称日,如甲辰、戊辰、庚辰等日,都简称为辰日。而每60天就会出现一个天干地支都相同的日子。

按照天干地支纪日法中的说法,辰日一共有五个,即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而且,每个辰日的纳音五行也不相同。比如,将戊辰的纳音五行称为大林木;将庚辰的纳音五行称为白腊金;将壬辰的纳音五行称为长流水;将甲辰的纳音五行称为佛灯火;将丙辰的纳音五行称为沙中土。因此,辰日所表示的吉凶特征也各不相同。

所谓的“重丧”一词,出自汉朝王充所著的 《论衡·辨祟》中,在《论衡·辨祟》中有这么一句话:辰日不哭,哭有重丧。意思是说:即便在辰日时有亲人故去,也是不能哭泣的,否则,家中就会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相继死亡。

从此之后,农村便有了“辰日哭泣犯‘重丧’”的说法。

二、择时而葬人安康

所谓的“择时”,指的是“时辰”。在中国传统的计时单位中,将一个昼夜平分为十二个小段,每个小段叫做一个时辰,一个时辰被确定为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时分开始计算,半夜十一点到凌晨一点定为子时,然后往后推算,分为丑、寅 、卯、辰、巳 、午、未、申 、酉、戌、亥时。

据称,安葬逝者也需要选择时辰,只有选择好了时辰,家人才能够安康,才不会出现“重丧”的现象。具体时辰应该怎么选择,会有一套复杂的算法,不是一句半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反正,选不对时辰是会犯“重丧”的。

那么,“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如果我这样问,估计百分之好几十的人都会认为有道理,但道理从而而来,估计也有百分之好几十的人都是讲不明白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我们都知道,历代的帝王将相都是非常迷信的,帝王将相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依照“规矩”而行。帝王将相死亡后的出殡日子、出殡时辰,都一定会依据“规矩”,绝对不会随意而行。然而,唐朝仅仅历经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而宋朝也仅仅历经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就连强大的秦朝,也就仅仅历经了十几年光景,而且,秦始皇居然在巡游途中病死于河北省广宗县的西北地区。难道唐朝、宋朝的帝王将相们所御用的“风水先生”或“堪舆大师”都是假的吗?他们怎么没有算好唐朝、宋朝帝王的一切呢?怎么让他们亡国了呢?难道秦始皇的身边就没有“算命大师”吗?倘若有,怎么会让秦始皇病死在巡游的途中呢?由此看来,“辰日哭泣犯‘重丧’,择时而葬人安康”的说法也与“风水学说”一样,都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思想,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现在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是讲究科学的时代,那些所有的封建迷信学说,都应该彻底摈弃了。

中国的重日节与双数偏好

作者:黎荔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半数以上是重日,即月份与日期相同。这应该与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主要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其中,端午节本名为“端五”,即农历五月的第一个五日,也称“重五”,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食粽子。端午节应该是中国最古老的历法十月历的遗存,端午是阴阳交会不分高下的时间,端午的别名为“天中”,正是取其天地阴阳中和之意。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所以重九也就是重阳,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更因“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遍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以“重日”为主要节日,主要过七个重日节,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为七吉,再加上后起的某些佛教节日(如浴佛、中元、腊八等)及其他零散节日(如上元、中秋)。其中,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春节,也即正月正,俗称“过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也即一月一是最重要的,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以“一月一”重日为高潮。根据这种重日的节日设计原则,目前台湾的“双十节”,其由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即每年公历10月10日,是为了纪念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而设立的节日。还有我们近年来轰轰烈烈的“双十一”、“双十二”全民购物节,俗称“剁手节”,其节日设计也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重日”的延续。

我常常思考,农历的月和日相同,就是重日,重日就寓意天人交感、天人相通。翻翻老黄历会发现,重日这一天有很多讲究,重日忌订婚、嫁娶、治病、词讼,因为这一天乃是天路开通之时,人要敬天法地,应该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重日适合做吉事,不适合做凶事。原始易图的数符爻象及其象征指向,是导致重日节俗发生的思维和逻辑基础。《周易》的基本组成符号是“阴爻”和“阳爻”,爻的意义是两两相交。周易之道即为交感之道,交则吉、泰,不交则凶、否。周易里最吉利的一卦是泰卦,泰卦的卦象是乾在下坤在上,阳伏而有上升态势,阴居上有下沉态势,阴阳二气一升一降,是为天地交合之道,是为天地化生万物之机。生生不息正从这交合中来。泰卦作为十二消息卦(消息卦是与四季节气相联系的卦)之一,代表阳春三月,正是万物滋长、一年里最富生命力的季节。所以泰卦是最吉利的一卦,与泰有关的词语:安泰、泰山、国泰民安,否极泰来,三阳开泰等,都有着很好的意义。相交则泰,与此相反,不相交则否。否卦与泰卦卦象正好相反,乾卦在上,坤卦在下,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上下相离,各不相交。意为天地隔阂不能交感,万物咽窒不能畅釜。是万物闭塞,诸事不顺之象。重日是日月相交,两两相重,古人觉得这个日子非常特殊而神秘,有交往则有感应,他们认为此日正是天人感应、天人相通之时。而感应这件事在古代是石破天惊的大事,中国远古有很多感生神话,如伏羲之母履“大人迹”而生伏羲,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而生黄帝。可见“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重要性。而感源自交,阴阳相交,上下相交,日月相交。氤氲感应,从而化生万物。

想起中国不仅在历法上崇尚重日,对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的人,也认为是一种异相、贵相。传说帝舜名重华是“重瞳”之人,而创造中国字的苍颉亦“四目相重”,南唐后主李煜和秦末在苏州起兵的项羽也都是“重瞳子”,这四人都是东方的帝王或者神。目有双瞳,节有重日,为什么中国古人认为双数好呢?也许每个人都渴望双数的状态——感应与连结,使两个分开的事物变得完整,使无所依傍的单数有了依傍。双双对对,总是和谐。在中国人的浪漫想象里,梁山伯与祝英台,死了也要双双化蝶。《孔雀东南飞》中殉情的焦仲卿与刘兰芝,死了也要在“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的松柏和梧桐中,做一对“仰头相向鸣”的双飞鸟,通宵达旦,日夕和鸣。

盘点全年12个月的“重日”节日,二月二都很熟悉,爸爸节鲜为人知

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里都有日期与月份相同的日子,我们把它称之为“重日”,比如3月3日、九月初九等。古时候大多数农历“重日”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于是我国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传统节日,都定在了这一天。

下面我们对全年的“重日”节日进行一次盘点,并对一些不太熟悉的节日略作介绍。

1.一月一日

公历1月1日是“元旦”,即新一年的初始之日。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我国古时候所说的“元旦”与现在不同,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而这一天正是“春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2.二月二日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日”,又称春耕节、春龙节、农事节等,主要有祭祀土地神、拜龙神、吃龙须面、炸油糕等习俗。许多人在这一天还要剪头发,叫作“剃龙头”,寓意有一个好的开始。

二月初二还有一个节日叫“中和节”,始于唐代,主要习俗有进献农书和种子、举办宴会、赏赐、互相赠送粮食瓜果的种子等,现在也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三月三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起源于上古时期,是一个大规模的民俗节日。这一天要在水边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并以春水洗涤污垢,消除不祥,所以又叫作春浴日,后来逐渐演变为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到了宋代以后,上巳节在北方消失,但在西南部分地区依旧流传。

“三月三”是壮族、布依族、彝族、黎族、仡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现在依旧有隆重地过“三月三”的习俗,只不过不同民族的节日活动不太一样。“壮族三月三”已经成为广西的法定节假日,当日全体放假一天。

4.四月四日

公历4月4日,在有些年份是“清明节”,而在有些年份是“寒食节”,因为清明节的日期并不固定,一般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而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

寒食节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主要习俗有扫墓祭祖,而且家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大致到了唐代以后,寒食节慢慢消失,融入了清明节。

5.五月五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历史上有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躲午节、粽子节等20多种叫法,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6.六月六日

农历六月初六,俗称“六月六”,是汉族以及布依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有所不同,六月六又有洗晒节、龙舟节、晾经节、吃新节、伏羊节、虫王节、姑姑节、半年节、拜灶节等多种称谓。

六月六对汉族人来说是一个小节日,但在部分少数民族尤其是布依族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大部分地区的布依族都把六月六视为“小年”,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贵州省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布依族人口较多的地区,还把六月六设为法定节假日,上班族当日可以享受一天假期。

7.七月七日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还有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等称谓,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于是七夕被赋予了浪漫色彩,逐渐成了一个象征爱情的节日,当代许多人更愿意称之为“七夕情人节”。

也有人认为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就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所以七夕才是真正的“女儿节”。

8.八月八日

公历8月8日曾经是中国的“父亲节”,又称“八八节”、“爸爸节”。

1945年8月、1946年5月,包括梅兰芳、杜月笙等在内的上海数十位社会名流,先后两次联名发出倡议,请求设立中国父亲节,以纪念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将士和教育激励子女奋勇杀敌的父亲们。当时的国民政府批准了他们的请求,取“八八”与“爸爸”的谐音,将每年8月8日定为全国性父亲节。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并没有延续这个节日,但岛内至今仍然过中国父亲节,1999年8月8日还发行过一套《父亲节》纪念邮票。

9.九月九日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敬老节等,也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2012年我国规定每年的这一天为“老年节”,主要有登高赏秋、感恩敬老等习俗。

10.十月十日

公历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纪念日”,岛内称为“双十节”,并且每年都要举行庆典活动。

农历十月初十及前后是“十成节”,是汉族、壮族、彝族、哈尼族、苗族等民族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有些地方称为新米节、丰收节、庆丰节、重十节等,节日的具体时间也略有不同。

11.十一月十一日

公历11月11日被称为“光棍节”、“单身节”,因四个阿拉伯数字“1”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而得名,是一个非正式的娱乐性节日,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京高校,后来逐渐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这一天还是“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简称“双十一”,源于2009年淘宝商城举办的网络促销活动,现在“双十一”已成为中国电商的年度盛事。

12.十二月十二日

公历12月12日是“双十二购物狂欢节”,简称“双十二”,是电商在尝到“双十一”的甜头后,近几年才推出来的营销节日。

2009年,湖南有一家文化创意产业园,根据12的谐音为“要爱”,准备把12月12日打造为中华情侣节,可惜并没有形成气候。

还有哪些“重日”节日,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关注@琳琅文斋,我的世界里希望有你